現實中真的存在“毒液”這種共生體嗎?
更新于:2025-03-26 07:10:18

電影《毒液:致命守護者》中,記者埃迪•布洛克受到來自外星的共生體——毒液的控制,最後和毒液一起拯救了世界。那麼現實中像毒液這樣,可以入侵宿主身體、控制宿主行為的共生體是真實存在的嗎?

答案是:存在的!毒液對埃迪•布洛克的控制其實是一種寄生行為,廣義上也屬於共生。根據寄生者對宿主的影響,共生大致(也有其他分法)可以分為:

1. 偏害共生:對其中一方生物體有害,對其他共生線的成員則沒有影響;

2.互利共生:共生的生物體成員彼此都得到好處;

3.偏利共生:對其中一方生物體有益,卻對另一方沒有影響。

對於人類而言,毒液是一種偏害共生,它會取食人體的器官,可是神奇的是毒液與埃迪竟然形成互利共生,埃迪是毒液的“坐騎”,而毒液則説明埃迪度過重重難關。下面大院er就帶你去看看現實世界中的種種共生現象!

冬蟲夏草

人們廣為熟悉的冬蟲夏草其實就是自然界中的“毒液”。

高山之上活躍著一種叫蝙蝠蛾的昆蟲,每年的7-8月份,它們的卵發育成幼蟲。此時,恰逢蟲草菌的孢子成熟,它們不同於植物的種子—只要有陽光、土壤和水分就可以自給自足,而蟲草菌屬於異養生物,只能靠寄生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蟲草菌散落的孢子,遇上了蝙蝠蛾的幼蟲,就像找到了一個堅強的依靠,於是它結束了漂泊的生活,有了一個安穩的家。而蝙蝠蛾幼蟲也“心甘情願”,用它的一生一世來供養蟲草菌。冬季里,蝙蝠蛾幼蟲轉進土壤里蟄伏,蟲草菌在其體內積攢萌發的力量。待到來年春暖花開,蟲草菌的菌絲不斷生長,不斷的汲取蝙蝠蛾幼蟲體內的營養。自從蟲草菌的孢子進入蝙蝠蛾幼蟲的那一刻起,蝙蝠蛾就註定無法成為一隻真正的蛾子。到了夏季,蝙蝠蛾的生命到了盡頭,它用身體的殘殼緊緊地包括住蟲草菌柔弱的身軀。

蝙蝠蛾最終以一株草(真菌)的形式存在。要知道不是每一個菌絲都能如此順利的寄居在蝙蝠蛾的幼蟲體內。蟲草菌與蝙蝠蛾可謂是成就了大自然的一段傳奇。

殭屍螞蟻

在巴西的熱帶雨林中,一隻螞蟻離開了蟻群獨自前行。螞蟻集群生活,現代科學家將一個蟻群看成一個超級生物體,一隻離開蟻群的螞蟻如同瞎子和聾子,根本沒法獨自存活。那它為什麼要這麼做?這隻離開群體的螞蟻爬到一片高高的葉子上,緊緊咬住葉脈,一動不動,它的生命就此停止。不久之後,它的頭部長出了芽孢,很明顯這隻螞蟻受到了真菌的感染。

有人會感慨螞蟻的偉大,不願感染同胞而獨自走向死亡。然而,現實沒有那麼多情,這隻被真菌感染的螞蟻早已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它是在真菌指引下,尋找一處最利於真菌生長的環境。緊接著,從螞蟻身上長出的真菌會繼續釋放孢子,感染其他螞蟻。如果,碰巧真菌生長的地方沒有螞蟻經過,留在地面的孢子會長出第二個芽孢繼續尋找機會感染螞蟻。

電影中來自外星的共生體毒液無法獨自存活,需要找到一個宿主才可以,而在在巴西雨林中,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與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者發現有四種古老的真菌如同電影中的“毒液”一般,感染螞蟻,讓螞蟻為它們服務。這4種真菌將孢子落在螞蟻身上,然後利用一種酶侵入宿主。這些被真菌感染的螞蟻不會立即死亡。因為在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前,真菌不會讓它們死去。真菌入侵螞蟻大約1周後,開始釋放一種化學物質,以控制螞蟻的大腦。在真菌的控制下,這些螞蟻會離開群體,爬到一塊適合真菌生長的地方。

鐵線蟲

一隻螳螂徑直地走入水中,幾分鐘后,淹死在水中。一般情況下,螳螂是怕水的,為何這隻螳螂要無所畏懼地走向水中?它不是中邪了,而是中“毒”了。如同電影中的記者,這隻螳螂被一種叫鐵線蟲的動物感染了。

寄生不僅發生在微生物界,動物界也存在,比如鐵線蟲。鐵線蟲不是一種蟲,而是動物界線形動物門鐵線蟲綱下所有動物的總稱。鐵線蟲不僅可以汲取宿主的營養,還會操縱宿主的神經系統,控制其行為。鐵線蟲需要在水中完成繁殖,而螳螂是怕水的。為了實現自己的繁殖目的,鐵線蟲會產生一種蛋白來控制宿主螳螂的神經系統,使其按照自己的指引走入水中。

鐵線蟲不僅能寄生螳螂,它還會寄生在人類體內,並且可以存活多年。不過,它無法控制人類的大腦,只會讓人類感到不舒服,比如腹瀉、尿頻,不會有生命危險。

五條腿的青蛙

電影的主角埃迪•布洛克被共生物毒液寄生後,整個人發生了改變,原本手無縛雞之力,後來力大如牛。這就是典型的寄生改變宿主的現象,這種情況自然界中也發生過。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科學家發現了一隻長著五條腿的青蛙。雖然它多出了一條腿,可是並沒有帶來行動上的便捷,反而成為運動中的累贅,結果輕而易舉被天敵捕殺。很多人會以為五條腿的青蛙是發生了基因突變,其實它是被寄生蟲感染了。

有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吸蟲(Riberoria trematodes)感染了蝌蚪,它無法控制蝌蚪的行為,但是可以改變蝌蚪的發育。被感染的蝌蚪在變成青蛙時,會多長出一條腿來。毒液感染人類是為了征服地球,那麼吸蟲讓青蛙多出一條腿,意欲何為?

吸蟲這種行為並非是為了提高宿主的運動能力。實際情況下,長著五條腿的青蛙極其容易被鳥類捕食。宿主青蛙只不過是它生命史的一個過客,它的終極目標是鳥類。

這種吸蟲的生活史極為複雜,它的一生要經過卵——毛蚴——囊蚴——後囊蚴——成蟲等幾個階段。吸蟲的卵在水中發育成毛蚴,之後開始尋找宿主。它的第一個宿主是螺,吸蟲的毛蚴會鑽到螺的體內,不久之後,這條毛蚴可以產生成百上千的囊蚴。這些囊蚴脫離螺尋找第二宿主——蝌蚪。囊蚴在蝌蚪體內變成后囊蚴(囊蚴結節),在蝌蚪變成了蛙后,它開始尋找第三個宿主——鳥類。鳥類捕食蛙后,吸蟲的後囊蚴在鳥的消化道內成熟,產下大量的卵。卵隨著鳥糞回到池塘,又孵化成毛蚴,周而復始,迴圈往復。

縮頭魚虱

電影中,作為共生體的毒液未必都是壞的,寄生在埃迪•布洛克體內的毒液非但沒有殺死自己的宿主,後來竟然充當了地球保護者的角色,通過和自己的同胞生死搏鬥,保護了地球。現實中,這種情況也是存的。

水中有一條魚兒在自由地遊動,它一切正常,但是舌頭除外。仔細觀察,這條魚的舌頭竟然白的如同外星生物。其實,這根本不是魚的舌頭,而是一種寄生物——縮頭魚虱。縮頭魚虱屬於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它的一生堪稱傳奇。

縮頭魚虱在剛剛成熟的時候,是雄性。經過一段時間,在不用修鍊“葵花寶典”的情況下就可變成雌性。它在幼年時寄生在魚鰓上,長大後爬到魚的舌頭上,依靠吸食舌頭上的血液為生。在縮頭魚虱的吸食下,宿主魚的舌頭漸漸萎縮,直到消失。而縮頭魚虱則會佔據原來舌頭的位置,代替舌頭發揮部分功能,幫助魚類進食。縮頭魚虱會在魚嘴裏進行交配繁殖,之後開始新的迴圈。

結語

看了《毒液》之後,很多人開始擔心寄生蟲,其實,它們並沒有那麼厲害!在現實世界中,寄生蟲們的生活史及其複雜,不論是哪個環節出了一點問題,它們就無法存活。所以,大家不必過分擔心。

比如,日本血吸蟲病曾經是中國重點防控的傳染病,其成蟲寄生於人或哺乳動物體內,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後鑽入螺體,發育成尾蚴。其中,釘螺是日本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消滅釘螺就是阻斷了日本血吸蟲發育史中的一個必經階段,是有效的預防方法。通過消滅釘螺等措施,我國血吸蟲病流行區內的人口血吸蟲的平均感染率由 1957 年的 11.37% 下降到目前的 3.67% 以下,血吸蟲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書目:

Sessions, S.K. 1998. Amphibians and trematodes. Froglog 26:1-2.

科技改變生活
科技改變生活
2025-04-06 11: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