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想像這樣一個場景:
結束了一天的忙碌,疲憊的你回到家中,滿心渴望著將白天繁雜的工作以及煩惱統統拋諸腦後。
於是,你抱起編織籃子,窩進沙發,繼續前一天尚未完成的作品。漸漸地,整個世界彷彿都安靜了下來,你的目光完全聚焦在翻飛的手指與五彩斑斕的線繩上,壓力與疲憊不知不覺間消散無蹤。
其實,這種奇妙的感受並非個例。在一些社交平臺上,很多人都分享過自己或家人被一些手工活動治癒的經歷,有些甚至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這些都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心理學現象:人類對手工活動的天然喜愛,或許正是開啟情緒與專注力“自我調節”大門的神秘鑰匙。
做手工
一種“低成本”就能調節情緒的方式
對於眾多下班后還要奔赴編織、編結,甚至木工、拓印課程的上班族而言,從緊張的工作狀態轉換到專注於一件手工活,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情緒調節方式。
做手工並非單純的機械重複,而是在身體感知與理性控制之間搭建神經通路。它能夠改善大腦的工作模式,調節情緒,刺激內啡肽產生幸福感,甚至啟動免疫系統。
就如同健身愛好者所熟知的“跑步高潮”,手工愛好者也會進入一種“心流狀態”。不同之處在於,手工活動提供的反饋週期更短。以編織為例,每完成一個針腳,都是一次即時的獎勵。
美國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凱薩琳凱里李維斯發起的一項研究表明,編織等手工藝製作活動堪稱一種天然的抗抑鬱劑,它既能減輕人們承受的壓力,又能有效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
國內學者的研究同樣顯示,將手工活動應用於抑鬱症康復訓練,實驗組患者的抑鬱癥狀和精神狀態得到了顯著改善。此外,手工編織還能提升社會能力,培養興趣,對情緒障礙患者進行康復治療,促進心理健康與社會功能的提升。
此外,雙手協同的手工活動能夠顯著提升專注力,這一過程涉及手眼協調訓練以及重複性動作帶來的心理效應。心理學研究表明,手眼協調訓練能夠激活大腦的多個區域,增強認知功能,進而提高專注力。
同時,重複性動作有助於培養專心和耐心,使手工者更容易沉浸在活動中,減少外界干擾。比如,在手工編織過程中,參與者需要不斷調整線材、操作針具,這不僅鍛煉了手眼協調能力,還通過反覆練習增強了心理穩定性。
從操作特點來看,手工活動雖有一定重複性動作,但並非機械重複,而是在不斷積累經驗、克服困難,使作品達到更理想的狀態。在這一過程中,對手工者而言,應對偶然因素、追求最終形態都會促使其專注投入,形成一種主動參與、身心凝聚的和諧體驗。
手工療法
一種優秀的心理治療輔助手段
手工活動與藝術心理治療緊密相連,其起源可追溯至傳統手工藝在心理健康領域的初步應用。
隨著時間推移,手工療法逐漸融入藝術心理治療範疇,成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在編織療法、刺繡療法和園藝療法等與 “動手” 相關的心理治療方法中,個體通過具體的操作過程,釋放壓力、調節情緒並提升專注力。
在臨床醫學和教育實踐中,黏土、編織、折紙剪紙、拼貼和雕刻等手工形式已得到廣泛應用。研究表明,對於確診的抑鬱症、焦慮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手工類藝術療癒方法具有顯著療效。在重大疾病患者、腫瘤化療患者中,手工藝療法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輔助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人們面臨著日益增大的心理壓力,手工療法提供了一種自然、非藥物的治療方式,能讓手工者從中獲得自我價值和自我效能感的認同,在心理上感到充實,增強自尊。
此外,社會心理學家還發現了“手工社交”的獨特價值。在國內某社區手工坊,超過一半的參與者表示通過編繩活動建立了高品質的社交關係。這種非言語的協同創作,避開了社交焦慮的常見觸發點,為現代人提供了“溫柔社交”的新途徑。未來,隨著心理健康需求的不斷增長,手工療法的發展潛力巨大,應用場景將更加多元化。
做手工
需要注意這些事!
對於初學者來說,選擇一些經濟成本低、入門容易且難度適中的手工活動,是調節情緒的良好開端。
這類手工活動往往不需要昂貴的材料,僅需一些基礎工具便可開展。例如成本低廉的毛線編織,通過挑選自己喜愛的顏色和圖案,能夠激發個人創造力與滿足感,從而有效緩解壓力、調節情緒。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做手工是為了放鬆或減壓,就不要過於執著於技巧的精湛與成品的完美。不妨將更多注意力放在材料的觸感、手指的精細動作以及色彩搭配帶來的愉悅感受上。倘若對自己要求過高,導致越做越累,那就與 “療癒” 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此外,無論從事哪種“手工活兒”,都應注意適時適度,保護好頸椎和視力。長時間低頭做手工可能引發頸椎勞損,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就抬頭休息,做一些頸椎伸展運動。
同時,保持良好的坐姿,使用合適的光線閱讀說明或範本,避免眼睛疲勞。手工時長方面,建議每次不宜超過一小時,尤其是對於視力和頸椎較為敏感的人群,適時休息有助於緩解身體疲勞,保持心情愉悅。
通過合理安排時間,注重健康保護,做手工不僅能成為有效的情緒調節方式,還能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帶來更多樂趣與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