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認為,只要一點點反物質就能釋放出巨大能量,是最理想最完美的能源。那麼,這種能量如果被kb分子提取,那世界人民不就慘了?看到世界上日益惡化的局勢,比如說中東局勢,許多人為此表示擔憂。
反物質之所以是能源的天花板,是因為反物質和正物質碰到一起就會發生湮滅。何為湮滅?就是化為烏有,消失了。在正反物質湮滅的短暫瞬間,會發出劇烈的爆炸,釋放出正物質和反物質疊加品質的全部能量,這個能量的總量等於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公式:E=mc^2,就是能量等於物質品質乘以光速的平方。
也就是1克正物質和1克反物質碰撞,會釋放出2克物質品質的全部能量。按質能方程公式計算,可以釋放出1.8^14J(焦耳)的能量,相當於5000萬度電或4.3萬噸TNT炸藥爆炸的能量。
現在人類如果要到達火星,星艦所消耗的化學燃料需要數千萬噸,而採用反物質能源則只以克計,這是一種多麼巨大的革命與進步啊。
人類已經發現並試圖利用的最清潔高效能源是核聚變,如果能將這種巨大威力的能量用於社會生產和生活,人類文明將躍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但這種能源的質能轉化率也只有千分之七,與反物質與正物質湮滅100%的轉化率相比,連零頭都沒有。
因此,正反物質湮滅,是一種十分完美的質能轉換,且轉換后在這個世界不留下一絲痕跡,也就是沒有一絲污染。如果能將這種能量運用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當然就是能源利用的天花板了。
那麼,這個世界到底存在反物質嗎?
當然存在。科學研究證明,組成世界所有物質的各種基本粒子,都有其反粒子。科學家們已經在實驗室里捕捉到了反物質,儘管這些反物質目前只有原子和亞原子級別,但足以證明反物質是真實存在的。
所謂反物質就是與我們世界正物質相反的物質,這個相反不是看起來相反,而是本質上內在組成的相反。如所有可見正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中的質子帶正電,圍繞著原子核運動的電子帶負電,正負相抵,物質就呈現電中性;而反物質雖然同樣是原子組成,但其原子核帶負電,電子帶正電,正好與正物質相反。
在我們世界,反物質其實無處不在,比如人體和香蕉就都會釋放正電子,一隻香蕉一天可以釋放19個正電子。這是因為人體和香蕉都含有少量鉀-40,這種元素是鉀的天然同位素,會在衰變中釋放出正電子。
醫學上用來檢測癌症的“正子斷層造影”(PET)就是使用反物質的原理。儀器產生的正電子在與人體物質接觸後湮滅,會產生伽馬射線,通過對這些伽馬射線的捕捉和分析,醫生就能瞭解被檢查者的身體狀況。
但反物質普遍存在並不等於就很容易得到,換句話說要得到反物質甚至比登天難多了。現在世界航空航太業飛速發展,登月球上火星都在變成現實,但科技界窮盡了一切,也得不到一克反物質,就連一毫克也得不到。
首先,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反物質太少了,只能以亞原子方式存在。目前發現的反物質粒子包括反氫原子、正電子、負質子、反阿爾法粒子(反氦-4)等。其中最重的反物質就是反氦-4,要1505萬億億個這樣的粒子,才有1克品質。
而現在這些反粒子幾乎都是依靠消耗巨大能量人工製造,製造出來的數量是以個計算的。
其次,反物質的保存極其困難,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正物質無處不在,反物質一出生就會立即與正物質湮滅了,存在不了一毫秒。
科學家們為了保存製造收集到的反物質粒子,絞盡腦汁,目前至少需要創造兩個條件,才能讓捕獲到的反物質粒子稍微在這個世界多停留一會。
這兩個條件就是:首先要將這些粒子溫度設法降到0.5K,也就是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二点六五度,極端接近了絕對零度,讓這些反粒子處於低能狀態,運動遲緩,就算“抓住”了;另外就是利用這些粒子具有的弱磁性,製造一個磁力場陷阱,也叫磁阱或磁瓶,將這些反粒子束縛在其中,不與任何物質接觸,它們才能勉強存活。
為什麼說只能勉強存活呢?因為這個技術的難度太大了,極難將這些粒子在磁阱中保存長久。科學家們費盡心機奮鬥了幾十年,反粒子的保存時間從早期的0.17秒到現在的1000秒,就再也難以延長了。這種時間只能滿足部分研究需要,如果能延長到30分鐘,才能滿足大部分研究需要。
而即便這樣,也只能抓幾個粒子研究研究,距離得到能看得見的反物質遠著呢。據相關資料介紹,全世界科學家動用世界極大資源,花費了無數金錢研究了幾十年,得到的反物質總量才只有15納克,也就是一億分之一點五克,這些反物質粒子全部湮滅的能量,連一杯水也燒不開。
人類現有的技術要製造反物質粒子只能採用大型強子對撞機,據科學測算,一套大型強子對撞機對撞一千年,才能撞出一微克反物質。而要製造出一克的反物質,光是消耗電能就需要2.5*10^16度電,電費如果按1元一度計算,製造1克反物質僅電費就需要2.5億億元人民幣,不包括驚人的人力物力等運行費用。
這是什麼概念?全世界2022年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00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730萬億元。而製造一克反物質的電費就需要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34倍,也就是說全世界人民不吃不喝不穿不住不行,還要天天勞作34年,才能製造出1克反物質。
因此,在現有理論和技術沒有突破之前,人類利用反物質的願景還只能是一個夢想,不可能實現。因此可以看出,在現階段認為恐怖分子會弄到反物質,並且利用這種恐怖能量進行屠戮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
那麼這樣看來,反物質利用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了,科學家老糾纏這個研究課題豈不是勞民傷財?
我認為不能這麼看,因為我們這個世界還有許多的未知領域,其中反物質就是還需要探索的未知世界之一,這個問題,很可能關係到宇宙的終極奧秘,弄清它將對人類文明今後的走向和延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且,我們現在無法利用反物質能源,不等於將來永遠無法利用,只要積極探索和研究,總有一天能夠弄明白,並且用之於人類文明。
在我們這個世界,反物質的量極少,那麼,在我們宇宙到底有沒有大塊甚至星球級的反物質呢?這一點,科學界現在還頗有爭議,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現在的共識是,至少在距離我們相當距離範圍的宇宙中,是不存在大量反物質的,否則,我們太陽系和地球就危險了。
1997年4月,美國天文學家宣佈利用伽馬射線探測衛星,發現在銀河系上方3500光年處有一個反物質噴泉,中國科學家也參與了這項研究,但最終並沒有被證實。
諾貝爾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對此興趣盎然孜孜以求,後半生基本沉浸在這項研究中。在他參與下,老美於1998年6月利用發現號航太飛機攜帶發射了阿爾法磁譜儀到太空,專門用來尋找宇宙中的反物質。
但至今並沒有可靠證據證明宇宙中存在大量反物質,探索依然在進行中。一些科學家認為,宇宙中即便真的存在一個反物質世界,或者說反物質星系,距離我們至少在3500萬光年以上。
即便未來能夠證實在3500萬光年以外真的存在反物質世界,要利用它也還是一個望塵莫及的夢想。
因為人類現在的航天技術還停留在很原始階段:載人航太還沒有脫離地球引力,即便無人探測器飛出了地球引力,僅僅飛出太陽系引力範圍都需要數萬年。而太陽系的引力圈半徑才一光年。即便未來發明瞭光速或亞光速飛船,飛到3500萬光年外也需要3500超過 10,000 年。
只有人類文明達到可以利用時空摺疊技術進行曲速航行,或實現了蟲洞穿越,才有可能實現如此遠距離的時空探索。但即便這樣,如何能夠靠近反物質區域而不被湮滅,又如何能夠採集到大量的反物質,將其保存起來加以利用,也是一個極難攻克的難題。
當然,這一切的擔憂可能是人類目前文明程度還處於低級階段的簡陋認知,一但突破了卡爾達舍夫文明二級,甚至到達三級,理論上就能夠有重大突破,或許那個時候利用反物質就再也不是什麼難題了。
按照卡爾達舍夫指數測評,人類文明現在還只有0.73級,科學預測認為,要發展到一級文明,還需要奮鬥200年;發展到二級文明,至少需要5000年;發展到三級文明需要多久,還是遙遙無期的未知數。由此我認為,人類要達到大規模利用反物質的能力,至少在5000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