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車時代里,汽車的馬力數值總顯得有些浮誇。
曾經的家用車能有兩百匹的馬力已經能被津津樂道,可是現在上千匹的馬力也變得稀鬆平常;因為有超大馬力的電動汽車售價並不會很高,甚至即將出現售價在20~30萬元區間的千匹馬力電動汽車。
那麼家用汽車到底需要多大馬力,或者說多大馬力才能滿足家用代步呢?
“動力就像儲蓄,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的觀點是筆者始終認同的,充足的動力很重要;並且高性能一定不是僅用於體驗加速樂趣,而是在複雜的車流中以最高的效率衝到最前端,快捷的超車不會導致“幽靈堵車。”只有這樣才能讓行車變得更加安全。所以高性能對於行車安全是有益的,只是客觀評價動力也是夠用就好——現在的電動汽車性能普遍存在“嚴重過剩”的問題——注意關鍵詞:問題!不是情況或者其他。
不同的標準:
PS是公制馬力的縮寫,T可以理解為車輛的整備品質。
PS/T則可以理解為“馬力品質比。”
一台常見的緊湊級家用汽車的整備質量大約在1.5噸左右(燃油車),發動機的最大馬力達到150PS則能夠達到“夠用”的標準——因為“150/1.5=100。”該數值低於100則一般認為屬於“小馬拉大車”的水準,其對應的百公里加速成績往往在10秒除外;這個標準用於城市道路通勤也是夠用的,可是在高速公路上超車會略有些吃力;在時速80~120km/h區間,想要順暢的超車得降前進擋,但是自動變速器的TCU(控制單元)換擋邏輯不見得足夠聰明,所以有些時候超車會有些遲緩。
公制馬力在討論汽車性能的時候已經不常用,常用的是最大功率,功率的單位是“kW”(千瓦)。
兩者可以換算,1kW×1.36=1.36PS;150PS(馬力)則為“150÷1.36≈110.29kW。”
四捨五入,150PS(馬力)則為110kW,像知名度比較高的大眾汽車1.4T 280TSI發動機就是110kW和150PS。
採用相同的方法計算,可以說大部分小排量家用汽車的動力都是“夠用”的標準;採用2.0T發動機的中端車基本都能達到優秀或者具備樂趣的標準。因為大部分2.0T發動機的最大功率都會在150kW至160kW左右,對應204PS到218PS的公制馬力——中型轎車整備品質還在1.5~1.6噸左右,SUV車型高300公斤上下——按照1.6噸的轎車計算,204/1.6=127.5,動力顯然達到了優秀以上的水準——對應的百公里加速成績約7秒級——高車速區間超車會相當順暢。
即便是1.9噸的四驅SUV,204/1.9=107.36,動力也是“夠用”的標準。
所以主流燃油車的馬力雖然沒有電動汽車那樣誇張,但不僅不弱且完全夠用。
為何說動力嚴重過剩是“問題”呢?
1000PS(馬力)的電動汽車整備品質就算能達到2.5噸,其馬力品質比也會高達400!其對應的百公里加速成績是可以達到3秒左右的。
在燃油動力汽車裡,加速水準能達到3秒的一定是頂級跑車。
燃油車使用者從普通的中、小排量代步車,一步步升級使用2.5T、3.0T、4.0T的高性能車;最終再去駕駛這樣的頂級跑車則不會過於興奮,其對於高性能車輛是有理性認知的。於是在用車過程中則不會頻繁的去急加速、急轉彎、急剎車,不會把公路當成賽場;同時當其具備對應車輛購置能力的時候,心智也往往足夠成熟,那麼引起交通事故的概率就會低一些。
反之,如果之前用的不過是中、小排量代步車;而後忽然換上千匹馬力的高性能車——不管車輛是電車還是油車,性能客觀上都嚴重升級了——缺乏一個線性的升級過程,忽然用上超高性能汽車,那是很難把持住的。所以由這些售價一二十萬或二三十萬的高性能電動汽車導致的交通事故是屢見不鮮,缺乏線性升級、心智成長的過程,出現這樣的結果則不奇怪。
所以還是要理性看待電動汽車帶來的性能平價,其在初期甚至中期總會帶來一些問題;家用車總是“夠用”就好,性能嚴重過剩真不見得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