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日本車幾乎全採用後輪驅動,因為那時的設計理念大多源自歐美,尤其是在中型轎車領域——不採用後輪驅動似乎就顯得不夠“正統”。然而,到了1980年代,這種局面被徹底打破。1983年,豐田大胆嘗試,在旗下Corona系列中同時推出了後輪驅動和前輪驅動兩種佈局。繼1982年豐田凱美瑞/Vista兄弟車型轉為前置前驅后,隔年1月,Corona原本全採用前置後驅的車型中便增設了前置前驅模式,從此奠定了中型轎車前驅化的標準。
為區分於傳統的前置後驅版本,前驅版Corona(也稱Corona FF)採用了五門斜背造型設計,突出其年輕、時尚的風格;而到了1983年10月,為滿足消費者對傳統轎車的需求,又推出了四門版車型。整車尺寸為4330×1670×1365毫米,2515毫米的軸距不僅令外觀走方正路線,也為車內提供了寬敞的乘坐空間,可容納五名乘客,確保了舒適性。
內飾方面,新款Corona配備了頗具科技感的數位儀錶盤——據報導,這在當時是日本首款採用數位液晶儀錶的車型,同時將高檔2DIN音響作為選裝配置,進一步提升了車內的豪華感。
動力方面,五門版Corona初期搭載一台1832cc直列四缸SOHC引擎,最大輸出功率為115馬力和最大扭矩16.7kgm;隨後經過調校推出了一款輸出功率為105馬力、最大扭矩16.0kgm的版本。兩種動力均可配備四速手動、五速手動、三速自動或四速自動變速箱,提供了豐富的選擇。此後,廠家又陸續追加了2.0升柴油機和1.5升入門級汽油機,以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
由於Corona與凱美瑞/Vista共用底盤結構,其懸掛系統採用前麥弗遜式與后A臂式設計,在強調行駛舒適性的同時,也確保了良好的操控性能。剎車系統則採用前盤後鼓配置,對應其960至1055公斤的整備質量和發動機輸出,表現恰到好處。
正因為前驅車型在操控性與駕駛樂趣上更易上手,逐漸成為市場趨勢,所以1987年換代後,Corona系列便放棄了前置後驅,僅保留前置前驅佈局,從此徹底告別了後輪驅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