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博主向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提問:
如何看待某些(自主品牌)國產車生鏽的問題?
魏建軍現場回應稱生鏽不是一個工藝問題,可能是一個設計問題,還有一件事就是良心問題。
究竟是哪些國產汽車容易生鏽不在這裡討論,就筆者多年來看到的資料而言,早些年的自主品牌國產汽車普遍存在類似的特點;其中也有個別燕趙汽車出現過類似的問題。這裡值得討論的是這些車容易生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工藝、設計還是良心問題呢?魏建軍的觀點已經明確,筆者卻有不同觀點;個人認為其中自然是有良心因素的,但是企業實際不需要談良心,創辦企業的初衷從來不是為了使用者或公益,而是為了賺取利潤,車輛生鏽與否取決於競爭環境所需要的對應產品力。
真正決定哪些車容易生鏽的關鍵因素是“性價比。”
純粹談車身防鏽工藝水平應當都是在伯仲之間的,至少以現在的工業水準而言;良心因素無需再講,那麼剩下的就是材料問題了。
鋼板類型決定車身防鏽能力,“性價比”決定鋼板類型。
早些年的國產汽車主打的就是“性價比。”
同級別汽車的售價可以比合資品牌同級車低三分之一到一半!單車利潤是可想而知的。但不論是本土企業、合資企業還是獨資企業,其正常運轉都需要合理營收;說白了就是都需要賺取對應的利潤才可以維持企業運轉,那麼不論車輛的售價是多少,其單車利潤都需要足夠大才行。
主打“性價比”的汽車自然也不例外。
於是售價低的車輛則需要綜合壓縮成本;可以壓縮的有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材料成本要從方方面面壓縮,其中難免包括車身鋼板材料——早期的國產汽車有不少採用普通冷軋鋼板,其耐腐蝕性是比較差的;其在空氣濕度較大或鹽分偏高的環境中很容易生鏽。而同期的合資汽車由於具備足夠大的成本空間,所以可以採用成本更高的鍍鋅鋼板或內塗膜鋼板,車身防腐蝕能力顯然會更強。
這就是同期的合資汽車用上十幾年或許還能做到車身覆蓋件的完整,而同期的國產汽車可能已經出現車身部分區域鏽穿的主要原因。
從沖高到回落,現在回到原點。
近期有一些國產汽車又被發現容易生鏽的問題,其中還包括一些出口的車輛;可是國產汽車的產品定位在逐步提高,自主品牌通過十餘年來努力提升產品定位,期間出現過不少中端和高端汽車品牌。
品牌向上則能加大成本投入空間,車輛品質應當更高才對。
為何會回到原點呢?
這就是價格競爭導致的後果,當合資汽車也開始以價換量的時候,自主品牌難免要同步下調產品售價;結果是沖高不成、再打性價比的牌,產品特點也難免會回到原點——不過在這一輪競爭中還是留下了一些中、高端自主品牌,其對應的汽車產品在防鏽方面的表現還是不錯的,究其原因正是有了對應的成本空間;現在車輛生鏽問題較為突出的品牌,實際還是主打主流車的傳統汽車品牌。
總結:
早期的國產汽車生鏽問題常見是因為主打“性價比,”成本不得不壓縮,那麼車輛則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現在的國產主流汽車依然有一些存在類似的問題,原因是繞了一大圈、回頭還得搞“性價比。”不圍繞技術競爭的結果只能是這樣。但好在本土三電產業體系完整且已形成產業規模,打造的新能源汽車更具競爭力;所以自主品牌的中、高端新能源車型在這一方面的表現還是比較理想的,主流車則同樣不例外。
講到這裡也找出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看起來只有進一步鼓勵(補貼)技術競爭,禁止惡性價格競爭,設置工業企業利潤的地板,這樣才能讓汽車工業良性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