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汽車市場,豪華汽車和普通汽車在產品上區別非常多。
比如零百加速性能的不同:4在幾秒鐘內,還是6超過一秒?
比如驅動形式的不同:前驅還是後驅,兩驅還是四驅?
比如底盤結構的不同:獨懸還是非獨懸,主動懸架還是被動懸架?
如今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馬力開始廉價化,同時伴隨著電機取代內燃機成為動力源,豪華汽車和普通汽車早已實現了性能平權。
但底盤上,這種平權還要來得晚一些。
售價更高昂的豪華車與普通車型在底盤結構上依然存在差別,其中就比如空氣懸架的有無。
作為汽車主動懸架中應用最廣泛的技術,空氣懸架的原理是通過空氣彈簧替代傳統金屬彈簧,結合感測器與電控單元實現對車身姿態的主動調節。
比如車身的離地間隙、底盤的軟硬程度、俯仰側傾角度等等,均可通過空氣懸架進行主動干預。
干預方式就是通過氣泵來調整空懸中氣缸的氣量和壓力,進而改變空簧的硬度和彈性係數,相比起普通的螺旋彈簧,空氣懸架對車輛動態的調整更細膩,自由度也更高,不管是舒適性還是操控性都有提升。
相比普通螺旋彈簧,空氣懸架更有利於駕駛品質,成本自然也更高。
此外由於空氣懸架除了空簧本體,還有附加氣室、濾塵器、連接管路以及儲氣罐等一系列組成部分,所佔用的空間也不小。
成本高再加上需要底盤空間更大,在過去的汽車上想要具備空氣懸架,起碼得具備兩個因素,一個是豪華車,不怕增加成本,一個得是中大型車,底盤有足夠空間佈置空氣懸架。
進入新能源時代,豪華車與普通汽車最早在零百加速性能上實現了平權。
如今,空氣懸架這一底盤配置也開始平權了,空氣懸架作為曾經豪華汽車上獨有的功能配置也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也統計了目前國內汽車市場上50萬元以內,能夠買到的具備空氣懸架的車型,如下:
從排行榜來看,難以想像的是如今不到20萬就可以買到具備空氣懸架的車型了。
不出意料的是,這份榜單中自主品牌車型也佔據了90%以上,整體上價格在30萬以內具備空懸的車型則佔據榜單半數左右,當然也全部都是自主品牌車型。
整個榜單中只有寶馬i3、賓士C新能源、沃爾沃XC60等寥寥數款合資產品,官方價格也都在30萬元以上。
當然這份榜單排名其實對合資品牌車型有點吃虧,因為從實際市場終端價格看,合資產品遠沒這麼高,市場價基本要在官方價基礎上再優惠10萬元以上。
所以官方價格35.39萬標配空懸的寶馬i3 2025款 eDrive 35 L,實際市場價格僅20萬-21萬左右。
如果按照實際市場價排名,帶空懸的寶馬i3能排進榜單前三名,是非常有性價比的。
但也多說一句,如今自主品牌確實是太卷了,卷到讓曾經的豪華品牌也開始以性價比討好消費者了。
寫在最後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空氣懸架是高端豪華車的“特權配置”,具備空懸的產品售價基本在50萬元以上。
但進入新能源時代,空懸這一高端配置可以說已經被自主品牌們打下來了。
早之前極氪001、嵐圖FREE等車型上市時把空懸的價格帶到了30萬左右,但如今更多自主品牌車型已經在20萬-30萬的價格區間內實現了空懸自由。
更有甚者如深藍G318,標配空懸的情況官方價格已經下探到19.99萬,在過去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把過去所謂的“高端配置”打下來,已經成為如今集體向上的自主品牌們不約而同的目標,而下一個在汽車上被打下來“高端配置”,大家希望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