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虛乏力、情緒低落、失眠焦躁,負面情緒滿滿。
儘管內心想要振作,但總是力不從心。像是溺水者,越掙扎反而陷的更深。
如果你有這些表現,那麼就要多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因為這些癥狀都與“抑鬱症”息息相關。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自以為的“好習慣”,可能正是導致抑鬱症的真正“元兇”。
01做事,要求處處無虞
李先生是一位項目經理,對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從項目策劃到執行,每一個環節都要經過無數次的推敲與修改,直到他認為無可挑剔為止。
然而,這種對完美的極致追求,卻讓他陷入了無盡的焦慮與疲憊之中。每當專案遇到不可預見的挑戰或延誤,李先生都會自責不已,認為都是自己準備不夠充分所致。
久而久之,他不僅工作效率下降,連睡眠品質也大打折扣,整個人陷入了輕度抑鬱的狀態。
這類人往往將成功與失敗歸咎於個人的控制能力,而忽視了外界因素的影響。他們害怕失敗,害怕批評,因此不斷給自己加壓,直至身心俱疲。
02做人,力求人人滿意
張女士是一位熱心腸的人,她總是盡力滿足身邊每一個人的需求,生怕自己的行為會讓別人失望。
無論是朋友聚會還是職場合作,張女士總是那個最先考慮他人感受、最後考慮自己的人。
然而,這種無私的付出並沒有讓她感到快樂,反而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与疲惫。
每當有人對她的做法提出異議,或是未能達到他們的期望時,張女士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認為自己是失敗的。
張女士試圖讓所有人滿意,但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每個人的需求與期望都是不同的。
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對自己說:“愛誰誰”,明白並非所有人都會喜歡你或贊同你的決定。重視自己的感受,學會設立邊界,是保護自己免受情感傷害的重要步驟。
03對己,錯誤歸於己身
趙同學是一位學霸,他在學業上一直保持著優異的成績。
然而,每當考試或作業出現小錯誤時,趙同學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認為這些都是自己不夠努力或不夠聰明的結果。
這種自我苛責的心態,讓他即使在取得好成績時也難以感受到成就感,反而更加焦慮不安,擔心下一次會失敗。
這種習慣性地將錯誤完全歸咎於自己的想法,只會讓自己被負面情緒所吞噬。
輕度抑鬱的人往往容易陷入了完美主義的陷阱之中,但只要我們可以調整心態,學會接受不完美、重視自我感受、給予自己寬容與時間,那麼是可以逐步走出陰霾,迎接更加健康、快樂的生活。
真正的成功與幸福,不在於追求完美,而在於擁抱真實的自己。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