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釣友聊天,聊的好好的,釣友冷不丁來了一句:春季鯽魚產完卵以後會跑哪裡去?
我明白釣友的言下之意是鲫魚產完卵以後我們該怎麼選位,是依然堅守淺水還是轉移到深水區去,坐在哪些位置上能釣到魚。
今天就這個問題發表一下我的看法,以下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適當參考就行。
鯽魚產完卵以後去哪了
很多釣友認為鯽魚產完卵以後就去深水了,額,硬要這麼說其實也沒毛病~畢竟相對的“深”也是深。
準確地說應該是鯽魚原本生活在淺水,只因產卵需要就跑到了更淺的地方。小體型魚嘛,生活的區域大多都是較淺的,越往深的地方魚個體相對越大、只是數量也越少了。
就深度而言,說具體點,鯽魚產卵的時候經常是跑到半米以下的地方,甚至在我們腳邊,有些魚還會在甩籽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甩到岸上~
產卵是因為沒有辦法,畢竟對魚來說越靠近岸邊、越淺的水域往往危險也越多,所以產卵完成肯定就不會靠那麼近、跑那麼淺了,鯽魚正常生活的水深在1~3米左右。具體要看天氣、溫度、環境以及人為的影響等等。
鯽魚產完卵以後我們選哪些位置
產卵的時候我們選位主要集中在大面積的淺灘,尤其是有水草等障礙物的淺灘。
產完卵以後,大淺灘就基本不考慮了,尤其是水草稀疏的區域更不用考慮,這一點從水色也能看的出來,水會越來越清澈的。
為了照顧新手,這裡就不說太多的釣位,以免新手選擇困難,就說最值得釣到幾個位置。
首先出水口一定要密切關注,尤其是溫度高、溫差大的晴天,如果你在白天出釣(尤其是釣下午),流水區相對來說起浮的情況少一點。當然,如果你釣的地方一直是走水的,倒也不用刻意選擇出水口了。
其次是草頭,鯽魚喜歡躲草是天性,一年四季均是如此,哪怕夏季秋季都是這樣,大片的草區在炎熱的夏季能夠遮陽,魚基本都在草下躲著。當然了,到了夏季,不只是大片的水草能遮陽,岸上的草木或者人工建築都可以遮陽,找背光區都行。
第三種釣位就是大家熟知的樺尖,這類釣位在冬季、初春我一般不怎麼選擇,但是天氣熱起來以後就可以考慮,最好是選擇深淺交界的樺尖,多半是魚道,咱們可以蹲守。
鯽魚產完卵以後我們在作釣上需要注意的地方
1、魚竿不能太短了。產卵的時候魚比較靠岸,所以魚竿可以短,但產完卵以後魚竿需要適當加長。這也是考慮到萬一釣到大魚,長竿還能夠周旋一下,不至於秒切。
2、窩料加多。春季即將結束、夏季快要來了,而夏季的到來也就意味著小雜魚該“狂歡”了,如果咱們窩料還是只打一點點,怕是等不到鯽魚進窩,窩料就沒了。除此之外窩料的種類最好也調整一下,可以摻些穀麥等粗顆粒、硬顆粒進去。
3、不再需要打多個窩子。天氣冷,小魚少、鯽魚的活性也差不愛動,所以為了避免空軍或者說多釣幾條,我都建議多打幾個窩,哪怕玩台釣也是如此。但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小魚多了、鯽魚活性好了食量大了,就不太適合打多個窩子了,對於大多數玩台釣的人來說,釣一個窩子就行,最多就是用兩根竿釣兩個窩。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天氣越熱,魚的視窗期會越向“兩頭”靠,也就是覓食高峰期會越來越集中在早晚。所以大家要想有好收穫就不要偷懶,早上早點出門,或者傍晚盡量釣晚一點。
現在這段時間,如果白天魚情不好,非常推薦大家夜釣試試,畢竟晚上光線暗,魚膽子稍微大一點,靠岸的幾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