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力薦:這種蔬菜榮登心血管健康榜首,中老年人的絕佳選擇!
更新于:2025-03-26 10:59:18

你瞭解哪種蔬菜被譽為全球最有益於健康嗎?

它不僅超越了大白菜,而且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這種蔬菜不僅具有抗癌功效,還能有效地維護心血管健康。

一、

在揭曉這一神秘蔬菜之前,讓我們先來瞭解一下這個健康蔬菜排名的由來。

2014年,美國威廉·派特森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預防慢性病》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對全球的蔬果進行了健康度的評估與排名。他們根據蔬果的營養密度和降低慢性病風險的能力,對47種蔬果進行綜合評估,篩選出了與降低慢性病風險密切相關的41種蔬菜,並進行了排名,從而形成了"強力水果和蔬菜"的排名。

那麼,“強力水果和蔬菜”是如何定義的呢?

研究人員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醫學研究所定義的17種關鍵營養素進行了評估。其標準是每100千卡中,哪些蔬果所含的17種營養素能達到或超過每日所需的10%營養價值。

這17種營養素與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風險密切相關。

令人驚訝的是,排名前五的蔬菜評分均超過85分,而西洋菜以100分的總分高居榜首,超過了大白菜(91.99分)、瑞士甜菜(89.27分)、甜菜根(87.08分)和菠菜(86.43分)。

研究表明,西洋菜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每天僅需攝入100克西洋菜,就能滿足我們一天所需的維他命C的需求。此外,它還含有豐富的鐵、鈣、鉀和鎂,這些都是保持骨骼健康所必需的元素。

二、這些4種蔬菜被譽為“降糖高手”,只吃它們真的能穩定血糖嗎?

在這個糖分無處不在的時代,控制血糖成了許多人面臨的挑戰。據說這4種蔬菜被稱為“降糖高手”,可以幫助我們穩定血糖,真的是這樣嗎?

1、馬齒莧

曾被忽視的野菜馬齒莧現在成了降低血糖的天然幫手。

馬齒莧中含有去甲腎上腺素,可以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有利於降低血糖。有研究發現,馬齒莧能顯著降低空腹血糖水準。

但是,僅僅依賴這類蔬菜並不是降低血糖的好方法,因為其中含有的草酸會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沉澱,這會影響鈣的吸收與利用,增加結石的風險。

2、黃瓜

黃瓜的糖分含量不高,其所含的葡萄糖苷和果糖對人體的糖代謝影響不大。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選擇黃瓜有助於控制血糖水準。

儘管如此,黃瓜雖然對穩定血糖有説明,但不能完全替代一頓完整的餐點所需的各種營養。糖尿病患者需要保證飲食全面,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都不能缺少。可以把黃瓜加入飲食計劃中,但不要僅靠它,還需保持飲食多樣化。

3、南瓜

南瓜的甜美與軟綿口感讓人愛不釋手,但要注意,南瓜並不像大家想的那樣能夠降低血糖,過量食用反而可能使血糖上升。

南瓜屬於高GI值(血糖生成指數)食物,意味著它提升血糖的速度和能力都相當強。

雖然南瓜含有南瓜多糖,動物實驗顯示這種成分可以降低血糖,但這是從南瓜中提取的成分,與我們直接食用南瓜的效果不同。因此,不要再迷戀南瓜能降低血糖的說法了。

4、苦瓜

有人宣稱苦瓜能降低血糖,這是由於其中含有苦瓜素和多肽P這兩種成分。苦瓜素在動物實驗中顯示出明顯的降糖效果,但在人體中未必有同樣的效果。至於另一種成分多肽P,因其含量較少,僅靠食用苦瓜來降低血糖並不現實。

關於苦瓜能否降血糖的問題,科學界還沒有定論。大家應謹慎對待這種說法,按時服用藥物才是控制血糖的最有效方法。

三、這三種蔬菜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傷肝傷身

眾所周知,蔬菜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所有的蔬菜都可以隨意烹飪。以下三種蔬菜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對肝臟造成傷害。

新鮮木耳

與乾木耳相比,新鮮木耳含水量更高,這使得它成為微生物生長的理想環境。如果沒有妥善保存,很容易變質。出現不良氣味、黏稠感或斑點都是變質的跡象。

食用變質的木耳可能導致噁心、嘔吐、腹瀉、頭暈和全身無力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對肝臟、腎臟、大腦等器官造成損傷,甚至致命。

久泡銀耳

如果銀耳泡發時間過長,容易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特別是容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這種細菌產生的米酵菌酸是一種耐熱毒素,即使烹飪也無法消除。食用后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

自製醃菜

在醃制過程中如果時間控制不當,自製醃菜會產生較高水平的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在體內會轉化為致癌物質亞硝胺,增加患癌風險並損害肝臟。

此外,醃菜中還添加了防腐劑、增色劑和保色劑等食品添加劑,過量攝入會增加肝臟的代謝負擔,尤其是對於肝功能本就有問題的人群來說更為不利。

參考資料:

[1]《擊敗大白菜!這種蔬菜被研究評為“強力蔬菜第一名”,富含17種營養素,防癌、護心更拿手!》.鳳凰大健康.2024-04-01

[2]《吃南瓜、玉米就能降血糖?別再讓爸媽繼續被騙了!》.騰訊醫典.2024-02-19

[3]《這4盤涼菜最好別吃!一盤傷肝、一盤傷腎、兩盤把人送進ICU……》.人民網科普.2024-05-16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