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君主頭銜一堆呢,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嗎,中國皇帝就不需要那些勞什子?
更新于:2025-04-15 10:33:59

實際上歐洲的東羅馬皇帝也不喜歡一大串頭銜,中國的君主也有擁有一大堆頭銜的情況,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不光是中國皇帝其實東羅馬皇帝也有。東羅馬皇帝就對保加利亞沙皇說過“我是整個基督教文明世界的皇帝,而你只能稱為保加利亞一地的凱撒”。

對日耳曼文化還是要去掉濾鏡,日爾曼代表的西歐文化其實並不是很高雅。

舉幾個典型例子,實際上五胡十六國的很多君主都有一連串的頭銜。比如後燕國的開國之君慕容垂,他最開始的稱號就是“大將軍,燕王承制行事”。

乃自稱大將軍、燕王承制行事。翟斌為建義將軍,封河南王。弟德為范陽王。眾至二十萬,濟自石門,長驅攻鄴。《十六國春秋》北魏崔鴻

無獨有偶,十六國中的西秦國開國之君乞伏國仁也有一連串的頭銜。他的頭銜是“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秦河二州牧”。從頭銜上看乞伏國仁不但是漢地的地方官“州牧”,還是甘肅地區胡人的大酋長大單於,漢胡兩種風格的頭銜都有了。

國仁收眾至十余萬。又聞堅為姚萇所殺,於是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領秦河二州牧。

除了自立為王自封頭銜,十六國也不乏向東晉請求冊封頭銜的情況,東晉曾經冊封前燕君主慕容廆為“使持節,督幽、平、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遼東郡公”。

大興四年,晉遣謁者拜廆使持節,督幽、平、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封遼東郡公。丹書鐵券,承製海東。《十六國春秋》

可見在十六國的時代,自立為王的自封頭銜和東晉冊封的頭銜都是同時存在的,東晉這種正統王朝冊封的頭銜在十六國的大小酋長眼中含金量還要更高,除了前燕之外,北燕吐谷渾等國也有向東晉和後續的南朝政權請求頭銜的情況。

在滿清時代,半獨立的蒙古領主也有疊加頭銜的情況。如滿清康熙六年頒布的《蒙古律書》中就詳細規定過蒙古各部落發生刑事案件時歸誰審判。而《蒙古律書》中也出現了半獨立的蒙古領主疊加頭銜的情況,比如察哈爾王被滿清成為“察哈爾之固倫額駙親王”,在這裏出現了“固倫額駙“也就是公主的駙馬和察哈爾親王的頭銜同時出現的情況。同樣,蒙古巴林部的領主也被叫做“巴林之固倫額駙郡王“,巴林郡王和駙馬這兩個頭銜也都出現了。

第九十五條 凡所屬案件,察哈爾之固倫額駙阿布鼐親王、珠勒扎噶郡王,該二扎薩克會審;巴林固倫額駙色布騰郡王、貝子滿珠習禮、克什克騰之瑪納瑚台吉,該三扎薩克會審;

如果我們拋棄對日耳曼文化的沒有理由的濾鏡外,就會發現,那些西歐擁有一大串頭銜的國王本質上就和五胡十六國的小國之君胡人酋長們沒區別。在中世紀牛皮哄哄的羅馬教皇可能還不如東晉皇帝,畢竟東晉皇帝還真有半壁江山。羅馬教皇冊封的國王頭銜就和東晉劉宋的皇帝扔給前燕國北燕國吐谷渾等國的頭銜一樣。

那些看起來很牛的德國大小諸侯,什麼波西米亞國王,巴伐利亞公爵,漢諾威公爵等等。本質上就是平行世界的蒙古固倫額駙察哈爾親王和固倫額駙巴林郡王,滿清也頂多就是個天天挨揍的哈布斯堡。(歷史上真有人這麼比過,李氏北韓高宗王曾經把明朝比作古羅馬,滿清比作哈布斯堡,把朝鮮比作普魯士,不過可惜的是亞洲普魯士北韓連亞洲哈布斯堡滿清都打不過,被滿清強迫開闢仁川清租界)

而和古羅馬一脈相承的東羅馬皇帝,就從來不喜歡這麼一大串的頭銜。東羅馬皇帝正式的稱呼只有一個,就是“永遠的奧古斯都”,在奧古斯都之下是巴勒琉斯(退位的皇帝即太上皇),東羅馬皇帝有時候會管周圍比較大的國家的君主叫凱撒(副皇帝語境類似漢語的國主),比如保加利亞凱撒和日耳曼凱撒等等。

而中國皇帝也一樣,正式稱號就是“天子”,除此之外就是太上皇,有時候會管比較大的其他國家君主叫“國主“或者“可汗”。

惟一不同的是,平行世界五胡十六國君主中的相當一部分比如南燕後秦等國最後被後來成為南朝皇帝的東晉大將劉裕消滅。在劉裕之後雖然有過波折,但華夏終於在隋文帝楊堅的時代恢復。而辛亥革命之後新生的漢人革命政權也並不像法國拿破崙政權雖然打碎哈布斯堡帝國,但是最後不但沒有統一歐洲反而一代而終不過曇花一現,漢人革命政權最後長久的維持了下來,並完成了推翻滿清統一中國擊敗日本美國的大業。

而在西歐,日爾曼版的五胡十六國的局面最後長期延續,那群五胡之君最後竟然登堂入室,成為歐洲大國了。而東歐的羅馬正統東羅馬帝國最後都竟然沒了被土耳其滅了,甚至西歐那個盜版羅馬翻版滿清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最後的王朝哈布斯堡王朝也被人打的粉身碎骨四分五裂。只剩下那群日耳曼版的五胡十六國君主和東方羅馬帝國比較短長,這也算是奇事一件了。

在正常情況下西歐那些國家應該對標的是五胡十六國,德意志那些大小諸侯國應該對標的是蒙古察哈爾部落巴林部落。

品讀人文故鄉—
品讀人文故鄉—
2025-04-13 10: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