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人文故鄉—
更新于:2025-04-13 10:47:22

本文轉自:臨沂日報

清明時節,尋根問祖,又回到了蒙山東麓的青駝鎮,與蒼郁的群峰對話,同清澈的河流私語,煦暖的風吹熱了烙印在生命深處的記憶,眾多鮮活的故事在腦海裡如彩雲般片片飄來。此時,思緒驟然穿越時空,認知頓時翻新,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驀然覺得這裡像一本厚厚的書,讀之“風卷雲舒”,品之“意深境闊”,在徐徐舒展的長卷裡,故鄉的風骨與精神躍然升騰。禁不住深情地捧起一把泥土,似乎聞到了根上的縷縷乳香,觸摸到了怦怦跳動的血脈。

“東有蒼海,西有雲蒙”“沂州西北九十里,有青駝寺驛”……古人寥寥數語便道出青駝鎮的時空座標。拾級登山,縱目騁懷,靜卧於雲海的蒙山主峰向東眺望,連綿的山巒宛若伸出的手臂,將這裡摟抱在懷裡,呵護著村落、炊煙、古驛、石駝;從西北方向婉轉而至的蒙河,在青峰翠峦中迤逦而出,流淌著古樸而鮮活的瓊漿,滋潤著民俗、信仰、血緣、傳奇。在皇天與厚土的擁抱中,這裡四象呈吉,實乃鍾靈毓秀之地。

日輝燦燦,祥雲飄飄,精神所寄的石駝在此依然泛著青色的光芒,因傳說其是“從天而降,護衛蒼生”,乃成為鄉親們心中的圖騰,古鎮也因此而得名。記得幼兒時節,每逢清明,牽著大人的衣襟來到石駝前,摸一摸石駝光滑的脊背,把紅色的繩圈掛在石駝的脖子上,雙手合一祈禱著好運的來臨。此特有的民俗,點燃的是鄉親們共情的火焰,延續千載至今。今天這個誕生於漢代的石駝,固化為一種文化意象,發散的藝術、思想、情感,激發起遊子想像力的更迭,形象變得豐盈起來,那似獅像鹿若駝並背有鳥之雙翼的形態,分明融進了先秦諸子的多維思緒;那昂首挺胸的姿態,蕩漾著典雅的魯風漢韻;身上的翅膀,扇動著故土對未來的熱切希冀。

諦聽著幽遠歲月的迴響,鋪敘的書卷徐徐展開。悠然想起少年時曾爬上“仲邱古城”的土牆,遙望周邊山峰上的點將臺、古堡,與夥伴們在野地里尋覓三魚圖、繩紋瓦片、箭頭、銅鏡……沉思遐想,古時的風雲際會、金戈鐵馬、犁地收黍的場面便在眼前浮現。尋覓綿延在山谷之中的驛道,當年的匆匆商賈、軼軼車輪、楚楚雅士,已落入歷史的塵煙,如今川流不息的車輛“一日千里”,南腔北調的來客“新潮疊湧”。從中可以讀出,啟於春秋時代的多元融合的人文,賡續綿延至今,正蓬蓬勃勃地拔節生長,含蘊更加厚潤,以吸納百川之情勢回答著當今之問。

和著人文的呼吸,急切地追問古之賢士為何青睞這片土地。峰迴路轉,來到層峦疊翠的映旗山前,尋訪依山而建的尚庵寺。這裡澗溪清冽,尚存的兩株檜柏抖擻著精神,吐出點點新綠。寺後有“煉丹爐”,前有“老子玉池”,此乃絕佳詩意棲居之地。傳說東晉的葛仙翁在此養心修道,講書釋經,引人向善,可謂“篤於文行,延及齊民”。除此之外,在古鎮四周的群山間,以青駝寺為中心,散佈著興隆寺、龍王廟等諸多寺廟,與各處的銘文、詩賦、遺跡、傳說一起,讓儒釋道交融,構建起特有的文化場域,滋養著村落煙火、文化心理、淳樸民風,熔鑄著古鎮的神韻。

汲天地之靈氣,啜日月之精華,青駝寺那棵據說為唐代所植的銀杏樹,歷經風雨滄桑,依然樹冠如華蓋,蒼勁蔥鬱;伸出的樹枝猶如飛龍盤旋,充滿勃勃生機。從鐫刻下一道道年輪的粗裂樹皮中,可以捕捉歷史的密碼、欣賞壯闊的史詩、仰望精神的高度。她與生長於河疃村、尚庵寺的兩棵古銀杏樹一起,連綴著陽光與雨露、碧水與長空、綠野與遠山,支撐著古鎮的靈魂。昔日在抗擊倭寇的烽火中,這棵銀杏樹下人聲鼎沸、群情激昂,高亢激越的《救亡進行曲》震撼群山峻嶺,見證了“戰工會”的橫空出世,一舉成為當時華東的“中心”,深深鐫刻進了華夏民族的記憶。如今巍峨的“紀念碑”高高聳立,與古樹交相輝映,飄蕩著信仰、風骨與情懷。

山色蒼翠點染人間煙火,溪流潺潺澆灌神話傳奇。仲邱古城東邊的蒙河岸邊,有一座被茂盛樹林擁抱的“九女墩”,周圍偶見色彩斑斕的陶片。有曰古窯遺址,有猜烽火臺、有稱避潮墩。聽老人們講,以前九女墩很高大,頂面一畝見方可耕種。可祖輩告訴後代,墩里住著神仙,墩上的土動不得。有一傳說很美:很久很久以前,裡面住著善良美麗的仙女,護佑著一方水土,為百姓帶來了福祉。傳說或虛或實、或濃或淡,但自然景觀、人文含蘊里流淌著的是鮮活的樂土情思。

民俗蕩漾,連綿不輟,新芽又滿樹。記得當年常在花鼓橋上玩耍,橋下荷塘碧水蕩漾,魚兒騰躍,古橋兩側是高低錯落的茶館酒坊,手藝店、鐵匠鋪、裁縫店……琳琅滿目。每逢節日或廟會,說書的不斷,唱戲的連台……流淌的生活帶著鄉俗的滾燙,演繹的故事捧出人文的鮮活。如今,這裡的集市遷至鎮西,已是店鋪林立,八方商賈雲集,人群熙來攘往。各種山裡的“土特產”,既有原生的鄉土味,又有時尚氣息,與山外廣闊的世界連結著,展現出一幅多元交融的圖景,人文在結構不斷豐滿中昇華,呈現出了特有的張力。

翻過溝壑,向南走上山樑,即將離開青駝鎮,來到古代驛道的“鎖鑰”徐公店村。見街道兩旁擺滿了形態各異的硯台:“朝霞映輝”“二龍戲珠”“歲寒三友”“神龜雖壽”“木枯石成”“群鵝戲水”……構思巧妙,寓意深遠。相傳唐代的徐晦赴京趕考途經此地,拾得一塊石片,叩之清脆如磬,隨即磨成硯台,用之發墨如油,不損筆毫。在京會考時適逢天寒地凍,硯墨結冰,使考生們運筆不暢,唯有徐晦用此硯蘸墨書寫流利,一舉考中進士,後官至禮部尚書。徐晦休官後定居於此地,村名定為徐公店,徐公硯由此誕生。今天,經過發掘創新,徐公硯大放異彩,參加全國名硯大展並屢屢奪魁,名揚海內外,備受青睞。

昔我往矣,淳風依依;今我來思,新景熠熠。徜徉於這獨特的人文景域,發現“青駝故事”越講越精彩。深植血脈的文化基因,正以嶄新的方式續寫著當代生活的精神圖譜。溫暖而熟悉的文化符號,融古潤今,連綴成片,構建著故土人文生態的骨架、血肉、情感和靈魂。山的“巍峨”、水的“靈動”、人的“淳樸”、文的“厚重”……正如詩如畫地綻放在時代之樹上,舒茂茂之生機。

郭風的“五官開放”
郭風的“五官開放”
2025-03-26 03:57:23
外國人筆下的嶗山
外國人筆下的嶗山
2025-03-26 03:57:38
慢書吧|唐詩光明頂
慢書吧|唐詩光明頂
2025-03-26 03:57:41
春日食螺記
春日食螺記
2025-03-26 03:58:41
老家的竹林
老家的竹林
2025-03-26 03:59:15
壓花鎖春意
壓花鎖春意
2025-03-26 03:59:18
《簪花仕女》
《簪花仕女》
2025-03-26 03:59:19
巨集村的楹聯
巨集村的楹聯
2025-03-26 03:59:24
藥王谷懷古
藥王谷懷古
2025-03-26 03:59:40
一種文學史觀的建構
一種文學史觀的建構
2025-03-26 03:5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