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恆心
來源|博望財經
作為昔日備受市場追捧的“創意小家電第一股”,如今光環或將徹底黯淡。說的正是小熊電器。
據官網介紹,小熊電器成立於2006年3月,是一家以自主品牌“小熊”為核心,從事小家電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實業企業。
早期,憑藉豐富的產品線、前沿創新的商業模式,小熊電器過得風生水起,頗受市場青睞。但如今在群狼環伺下,小熊電器正面臨三重壓力。
首先是行業紅利消散,從“宅經濟”神話到存量競爭紅海。要知道,小熊電器的崛起依託2020年疫情催生的“宅經濟”紅利,憑藉萌系設計、高性價比的廚房小家電(如優酪乳機、空氣炸鍋)快速搶佔市場,市值一度突破百億。然而,隨著疫情後消費理性回歸,行業增長邏輯劇變。
其次是業績下跌,增收不增利背後的成本失控。2024年財報顯示,小熊電器營收雖然同比增長0.98%至47.58億元,但歸母凈利潤卻同比大幅下滑35.37%至2.88億元,更是創近九年最大跌幅。
最後是戰略失衡,“全品類擴張”戰略未奏效。小熊電器近年奉行“全品類擴張”戰略,SKU數量從2022年的500余款增至2024年的1000+款,但產品質量問題凸顯。
透過小熊電器的困境,折射出小家電行業集體陣痛,那就是依賴流量紅利與代工模式的增長不可持續。
未來如何在技術、品牌以及管道方面實現突破,是小熊電器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01
行業紅利消散,從“宅經濟”神話到存量競爭紅海
小熊電器的崛起與“宅經濟”紅利密不可分。
疫情催化下,小熊電器憑藉萌系設計、高性價比的廚房小家電(如優酪乳機、空氣炸鍋)迅速搶佔年輕市場,2020年營收增速一度高達36.16%,歸母凈利潤更是暴漲近60%,市值突破百億。然而,隨著疫情後消費回歸理性,行業增長邏輯發生根本性轉變。
首當其衝的就屬需求端萎縮。據2024年奧維雲網(AVC)全管道推總數據顯示,廚房小家電整體零售額同比下降0.8%至609億元,其中空氣炸鍋、台式電烤箱等品類零售額下滑。
分管道來看,線上管道方面,電動牙刷零售額51.9億元,同比降低6.9%,電動剃鬚刀零售額86.1億元,同比降低8.1%;線下管道面臨轉型、復甦難題,廚房小家電零售額同比下滑8.9%至130億元,目前仍處於調整期;新興管道方面,廚房小家電抖音管道線上零售額佔比已達21%,流量已經趨近飽和。此外,小熊電器的市場份額還被美的、蘇泊爾等巨頭通過高端化產品擠壓,日益艱難。
不僅如此,小熊電器還存在技術壁壘缺失與代工模式隱患。
因為長期依賴代工模式(核心部件採購外包),2024年小熊電器研發投入僅占營收約4%,低於九陽、戴森。
02
業績暴跌,增收不增利背後的成本失控
慘澹的業績,是小熊電器身處困境的最好體現。
近日小熊電器發佈了2024年財報,顯示全年實現營收47.58億元,同比微增0.98%。
分品類來看:佔比近七成的廚房小家電收入32.76億元,同比下降10.1%;其他小家電收入2.04億元,同比下滑8.85%;儘管個護小家電收入同比大漲174.31%至3.62億元,母嬰小家電同比增長31.83%至2.5億元,但合計佔比不足13%,難以對沖廚房品類缺口。
再來看利潤端,2024年小熊電器的歸母凈利潤僅2.88億元,同比下滑35.37%,創近九年最大跌幅,銷售毛利率同比下滑1.32個百分點至35.29%,銷售淨利率更是大幅下滑3.02個百分點至6.43%。針對歸母凈利潤大幅下滑的原因,小熊電器沒有在財報中做出解釋。
不難看出,小熊電器“增收不增利”的背後,成本黑洞吞噬利潤。
具體來看,原材料與人工成本拉動,疊加代工廠議價能力增強,小熊電器2024年營業成本增速達到2.67%,反超營收。同時費用失控,2024年管理費用同比增長24.25%至2.36億元,財務費用暴漲171.74%至0.14億元,而銷售費用僅微降0.83%至8.64億元,未能對沖收入增長乏力。
此外,小熊電器還面臨現金流壓力,2024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驟降66.52%至2.29億元,流動性風險加劇。
沒有什麼能比亮眼的業績更能打動投資者,小熊電器慘澹的業績表現自然遭到資本市場用腳投票。截至2025年4月11日收盤,小熊電器股價報42.87元/股,不僅年內累計下跌超10%,更是較2020年最高點156.68元/股跌去超七成,延續了此前年K線四連跌的頹勢,市值大幅縮水,目前僅67億元。
03
戰略失衡,“全品類擴張”戰略未奏效
或許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歸因於小熊電器的戰略失衡。
小熊電器奉行“全品類擴張”戰略。
2024年財報中,小熊電器自稱具備“產品多樣化優勢”。從使用者需求出發,根據消費者成長軌跡和生活工作場景的變化,小熊電器不斷豐富產品品類,持續深耕細分產品,滿足消費者在不同階段或場景對小家電的需求。目前小熊電器已形成覆蓋90余個品類、超1000款產品的龐大產品矩陣,適用對象涵蓋嬰幼兒、青年、中老年人群及其生活與工作的不同場景。
但可惜的是,這種“廣撒網式”的佈局沒能讓小熊電器持續增長,反而陷入產品質量輿論漩渦。
據《華夏時報》報導,資深家電產業觀察人士劉步塵表示,“小熊電器發展短板突出:一方面,小家電行業技術門檻較低,企業難以構建有效的競爭壁壘;另一方面,市場參與者眾多,行業已呈現出典型的紅海競爭格局。”
另據黑貓投訴平台顯示,截止4月13日,通過檢索“小熊電器”,涉及的投訴量高達1000余條,多曝產品質量問題,如養生壺塑膠加熱底座易融化、空氣炸鍋塗層3個月脫落等。
毫無疑問,小熊電器也頻因質量問題被監督局通報。2014年小熊麵包機型MBJ-A10H1被查出電器非正常工作的問題;2015年小熊電器生產的優酪乳機不合格;2016年小熊電器型號為DFB-A20Y1的智慧電飯煲因騷擾功率列為不合格產品;2017年小熊電器型號為DGJ-C608的蛋糕機因標誌和說明、結構不合格而上黑榜;2024年小熊電水壺因材料厚度不達標被點名。
這無疑均直指小熊電器的品質存在問題,對此有消費者戲稱,“買小熊電器就像拆盲盒,全靠運氣。”
無論如何,可以預見的是,小熊電器若不能在技術投入(如IoT互聯、健康功能)、品牌重塑(高端化、場景化行銷)、管道重構(全管道融合)上實現突破,其“創意小家電第一股”的光環或將徹底黯淡。
未來小熊電器又將何去何從,尚需市場給出答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