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些看似誇張卻蘊含深刻道理的俗語,“頭孢配酒,說走就走” 便是其中之一。這句看似玩笑的話語,實則關乎著我們的生命安全。可即便如此,還是有人對其置若罔聞,將自己的健康置於危險邊緣。
今年 23 歲的小強,正是這樣一位 “不信邪” 的年輕人。他性格開朗,充滿朝氣,平日裡就特別喜歡和朋友們小酌幾杯,享受那份微醺帶來的放鬆與愜意。然而,最近的一次經歷,卻讓他深刻體會到了這句俗語背後的殘酷現實。
不久前,小強不慎染上了感冒,身體的不適讓他有些心煩意亂。為了能儘快恢復健康,他去看了醫生,醫生仔細檢查后,為他開了一些頭孢類藥物,並再三叮囑他:“服藥期間千萬不能喝酒,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小強當時滿口答應,心裡卻沒太當回事。
一天,一群好友相約聚會,熱鬧的氛圍和朋友們的熱情邀請讓小強把醫生的叮囑拋到了九霄雲外。他像往常一樣,和朋友們盡情暢飲,享受著聚會的歡樂時光。聚會結束後,回到宿舍的小強,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即將面臨的危險。他像平常吃藥一樣,順手拿起醫生開的頭孢,吃下了幾顆。
僅僅過了 20 分鐘,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小強突然感到一陣強烈的不適,眼前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腦袋也開始陣陣發暈,噁心的感覺湧上心頭,甚至還出現了幻覺。緊接著,他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最終陷入了急性休克狀態。幸運的是,舍友當時就在隔壁房間,聽到動靜後趕緊過來查看。看到小強的危急狀況,舍友們沒有絲毫猶豫,立刻撥打了 120 急救電話。經過醫護人員的全力搶救,小強才從死神的手中撿回了一條命。
“頭孢配酒,說走就走”,是科學還是危言聳聽?
“頭孢配酒,說走就走”,這句廣泛流傳的話語,並非毫無根據的危言聳聽,而是有著嚴謹的科學原理。
我們日常飲用的酒,其主要成分是乙醇。當我們飲酒後,酒精會迅速通過胃腸道被吸收進入血液,隨著血液迴圈在體內流動,最終到達肝臟。在肝臟這個 “人體化工廠” 里,乙醇會在乙醇脫氫酶的作用下,逐步代謝成乙醛。乙醛是一種對人體有一定毒性的物質,不過在正常情況下,它會在乙醛脫氫酶的進一步作用下,繼續代謝成乙酸,最終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通過呼吸和尿液排出體外。
然而,當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服用了頭孢類藥物,情況就變得複雜起來。頭孢類藥物進入人體后,很有可能會引發雙硫侖反應。雙硫侖原本是一種用於戒酒的藥物,它與乙醇聯用時,會抑制肝臟內的乙醛脫氫酶的代謝功能。這就好比給乙醛的代謝之路設置了一道關卡,使得乙醛無法繼續分解氧化,從而在體內大量蓄積。乙醛的大量堆積會導致身體中毒,患者會出現一系列不適癥狀,如噁心、嘔吐、心慌、面部潮紅以及心率加速等。更為嚴重的是,這種中毒反應還可能引發心梗、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甚至會導致死亡。
不過,並非所有的頭孢類藥物都會引發雙硫侖反應。這主要取決於藥物的化學結構。化學結構內含有甲硫四氮唑基團的頭孢菌素藥物,像頭孢孟多、頭孢尼西、頭孢匹胺、頭孢哌酮等,就很容易引起雙硫侖樣反應;頭孢曲松、頭孢他啶等雖然不具有甲硫氫唑側鏈,但含有甲硫三嗪側鏈,也存在引發雙硫侖樣反應的可能性;而頭孢拉定、頭孢呋辛酯等既沒有甲硫四氮唑側鏈,也沒有甲硫三嗪側鏈的頭孢菌素,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的風險相對較小。
“酒後頭孢” 和 “頭孢後酒”,結局會有不同嗎?
很多人都知道吃了頭孢後不能飲酒,可對於 “酒後頭孢” 和 “頭孢後酒” 的區別,卻並不十分清楚。到底這兩種情況有什麼不一樣呢?吃完頭孢後,要間隔多久才能飲酒?飲酒後,又要過多長時間才可以吃頭孢呢?
實際上,無論是先吃頭孢後飲酒,還是先飲酒後吃頭孢,都有可能引發雙硫侖樣反應。而關於吃頭孢後多久可以飲酒,以及飲酒後多久才能吃頭孢,主要取決於雙硫侖樣反應的時長。
雙硫侖樣反應的發作時間因人而異,多數會在用藥後 1 - 60 分鐘內出現,但也有間隔 8 小時後,甚至 1 周內飲酒才發生雙硫侖樣反應的情況。而且,無論是酒前還是酒後用藥,在一周內的發作幾率都是最高的。
需要注意的是,雙硫侖樣反應出現癥狀的嚴重程度,與服藥量、飲酒量以及飲酒時間都成正比關係。也就是說,服用的藥物越多、飲酒量越大、飲酒時間距離服藥時間越近,癥狀就可能越嚴重。此外,個人的代謝能力也會對雙硫侖樣反應的輕重程度產生影響。一般來說,癥狀較輕的雙硫侖樣反應,通過休息、大量飲水等方式,身體可以自行恢復;但如果癥狀嚴重,就必須及時就醫,以免危及生命。
為了確保安全,通常建議如果先吃了頭孢,最好在 6 - 7 天后再飲酒;而如果先喝了酒,則建議在 3 天后再服用頭孢。這兩個時間節點,一般來說藥物和酒精都已經基本代謝完畢,能最大程度降低雙硫侖樣反應的發生風險。
除了頭孢,服用這 6 種藥也不能沾酒
除了頭孢類藥物與酒 “勢不兩立” 之外,在服用以下這幾種藥物的時候,同樣需要嚴格避免飲酒。
降壓藥:常見的降壓藥有利血平、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等。這些藥物在發揮降壓作用的同時,如果與酒同服,很容易導致血管過度舒張,從而引發低血壓。嚴重的低血壓可能會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想像一下,血壓突然大幅下降,身體的各個器官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後果不堪設想。
降糖葯:二甲雙胍、羅格列酮等常見的降糖葯,在服藥期間飲酒,會讓胰島素分泌增加。胰島素過多會導致血糖迅速下降,引發低血糖癥狀。而且,飲酒還可能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風險,使患者出現噁心、無力等不適癥狀。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的穩定至關重要,這種因飲酒導致的血糖波動,無疑是雪上加霜。
解熱鎮痛劑類: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解熱鎮痛藥物,本身就會對胃粘膜產生刺激和損傷作用。而酒精同樣會對胃粘膜造成傷害,當二者相遇,就會產生 “1 + 1> 2” 的疊加效應,大大增加了胃潰瘍、胃出血的發生幾率。胃是我們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一旦受到嚴重損傷,不僅會影響我們的飲食和營養吸收,還可能引發其他更嚴重的健康問題。
抗抑鬱葯:抗抑鬱藥物和飲酒都會使中樞神經的運行節奏變慢,影響大腦的功能和思維能力。當這兩者結合時,會進一步降低人的判斷力,甚至導致病情惡化。對於正在與抑鬱症作鬥爭的患者來說,保持大腦的正常功能和清晰的思維至關重要,飲酒無疑會給他們的康復之路帶來更多阻礙。
治療關節炎類藥物:萘普生、扶他林等常見的治療關節炎的藥物,與酒精聯用時,容易引發胃出血、胃潰瘍以及肝損傷等問題。關節炎患者本身就需要長期服藥來緩解疼痛、控制病情,而藥物與酒精的相互作用,不僅會加重身體的負擔,還可能影響治療效果,讓病情更加棘手。
鎮靜催眠類藥物:苯巴比妥、安定以及利眠寧等鎮靜催眠類藥物,都會對大腦起到抑製作用。在服用這些藥物的同時飲酒,會讓大腦吸收藥物的速度加快,而藥物的代謝速度卻會下降。這就好比給大腦套上了一層 “枷鎖”,使其長時間處於抑制狀態,從而誘發嚴重的困倦、眩暈等癥狀。這種情況下,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還可能帶來一些意外風險。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牢記這些用藥與飲酒的禁忌。藥物是我們對抗疾病的 “武器”,而酒精在某些時候卻可能成為健康的 “敵人”。在服用藥物期間,嚴格避免飲酒,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讓我們時刻保持警惕,遠離藥與酒的 “危險遊戲”,守護好自己的身體健康。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