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孩子突然對你說:“媽,我不想學了”,作為家長的你,會如何回應?
急性子的媽媽可能直接開懟:“不想學別學!沒文化以後幹什麼?要飯去?”
愛講道理的媽媽也許會說:“學習哪有輕鬆的?少年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你現在的辛苦,是為了……,”對著孩子一頓說教。
這兩種回應方式,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
父母需要弄清楚:孩子說這句話的背後,暗含的潛臺詞是什麼?
1.第一種情況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孩子真正想表達的是:“媽媽,我好累。”
如果孩子的生活里,只剩下“成績”“升學”“優秀與否”之類的目標,孩子會身心疲憊,不堪重負。
當孩子說出:“媽媽,我不想學了”時,父母需要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心聲。
如果像開頭說的急性子媽媽那樣,一味地批評責駡,對孩子冷嘲熱諷,孩子會在心裡築起一道心牆,逐漸阻隔與父母的情感交流。
對事情進行回應之前,家長需要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好。
遇事不要用情緒解決問題,而要用方法,這樣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父母首先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做到共情回應。
寶貝,遇到什麼問題了嗎?媽媽可以幫你做點什麼?
媽媽陪著你,我們一起來看看,換個方式行不行?
其實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慢慢來,我們不急!
家長的共情回應,會拉近親子間的溝通距離。
有時候,孩子嘴上說的不想上學,可能就是一句抱怨或牢騷。
孩子需要的,是來自家長的安慰和鼓勵。
正如作家阿黛爾·法伯所說:
“如果家長能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02第二種情況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孩子想表達的可能是:“媽,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了,我需要説明。”
很多孩子正被專注力的問題困擾。
一份全國中小學兒童注意力測評的數據統計結果,看後讓人百感交集:
我國注意力不集中的兒童佔比70%,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兒童數約2億。
不可否認的是:
學習困難的孩子中,有相當大的比率是由於注意力不集中,影響了學習效率,導致後面的學業受影響。
家長卻把孩子成績下滑的原因:歸結於學習態度有問題。
這些被注意力問題困擾的孩子,主觀上想努力學習,結果卻事與願違。
注意力不集中,導致的學習效率下降,成績下滑,家長不理解對孩子的批評指責,傳遞給孩子的負面情緒,導致孩子注意力更加不集中。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腦神經學家,羅伯特·戴斯蒙研究發現:
大腦中控制注意力的是前額葉皮質區的神經元,當這些神經元一起釋放信號時,就會由於共振而形成信號上下波動類似於正弦曲線一樣的伽馬波,這時人就可以主動選擇注意力的方向。
前額葉皮質是孩子產生邏輯,理智,創意,控制情緒的地方。
前額葉皮層還負責大腦一系列重要功能:執行功能、記憶力、注意力和情緒調節。
提升孩子的專注度,可以從訓練孩子前額葉皮層進行入手。
腦電生物反饋訓練
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充分遵循了大腦運作的神經機制。
可以精準的鍛煉大腦前額葉相關腦區的神經網路,增強神經元的連接,讓神經網路更為密集和發達,提高前額葉皮質的活躍度。
綜合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情緒力、記憶力、創造力,理解能力!
03 第三種情況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學了,”背後的潛臺詞可能是:“我努力了這麼久,卻沒有什麼成果,好氣餒…”
很多孩子短期內沒有看到自己的進步,就開始自暴自棄,這時候家長的引導非常重要!
如果採用說教的方式,跟孩子講道理。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孩子更加抵觸學習。
明星李亞鵬的做法,值得父母學習。
女兒李嫣學習彈鋼琴五六年後,沒有通過樂理知識考試,導致考級失敗。
心態崩潰的她,對著李亞鵬發脾氣:
爸爸,我不學了!
李亞鵬並沒有責備女兒,而是跟女兒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經歷:
“你不想考樂理了,沒問題,人生總要面臨一些放棄和失敗,就像我,我考交規考了兩次都沒過,但是你才12歲,你要不要讓你人生的‘第一次放棄’來得這麼早啊?”
整個溝通過程,沒有說教,沒有指責。
被爸爸開導後,李嫣努力學習,最終通過鋼琴考級。
成長過程中,有時候努力了看不到結果,孩子很容易產生放棄的心態。
家長的引導,這個時候就至關重要了!
成就取得的過程,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正如《法華經》裡的一句話: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大意是只要勤奮努力、堅持不懈,每天像個卒子一樣前進一點點、進步一點點,終會有所成就。
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而是影響。
與各位父母共勉!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