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要警惕“學生思維”
更新于:2025-04-14 13:58:22

初入職場的新人往往帶有“學生思維”,這可能會成為他們職業發展的障礙。瞭解並轉變這些思維模式,對於適應職場文化和提升工作效率至關重要。

這是一篇庫存文章,之前還未在公眾號發表過,今天重新找了出來給大家做個分享。

這篇文章應該對剛畢業初入職場,以及工作過一段時間不如意的同學,會有所啟發。

什麼是學生思維?

過去要我展開講,我也講不清楚,之前的感覺是“幼稚”、“不成熟”、“理想化”的思維,與現在職場格格不入。

具體是什麼?我在網上搜了很久,最終得到了一段我覺得相對合適的定義:

通常是指:未進入社會的人看待問題的方式,會優先基於“應該怎樣”去思考,而非基於“事實怎樣”去思考。

比如:

  • 職場就應該是公平的,把事情做好就應該要有對應的反饋。
  • 工作就應該能者上,弱者下。

但等到真正踏入社會之後才發現,這些所有的“應該”全部都失靈了。

那下面的篇幅,我將分享幾點具體常見的學生思維,以及應對的方式。

對這篇文章內容感興趣的,不妨點讚收藏起來吧。

01 不要對師兄師姐有過度的親切感

很多人剛入職場,如果自己部門里或者小組裡的同事、領導剛好是自己學校的,就會倍感親切。

不難理解,畢竟大多數人畢業參與工作,都是在異鄉漂泊,如果這時有一位“師兄”、“師姐”是你的頂頭上司,就像找到了避風港。

這份親切感,很容易成為你被利用、被使喚的工具。

不妨想一下,你與師兄師姐的關係是僅僅停留在校友的身份,還是在這之前就有比較深的接觸?

已經工作很多人的職場人,對於同校的學弟學妹並不會有太多的感情,更多是就事論事。

甚至為了避嫌,還可能不會太過於説明你。

極端一些的情況,還可能會讓你多幹些活,因為有“親切感”這個工具在。

回想我在15-16年,當時因為一場競賽獲獎,獲得了提前實習的機會,而且公司是一位師兄開的。

拿著兩千塊的工資,跑到外地去實習,過程中被使喚來使喚去,當一個廉價工具人,真的是非常可笑。

所以,請理性看待這份關係。

02 正確的時間,做對大家正確的事

工作嘛,很多人會想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行。

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然後就應該享受成果,獲得大家的認可與反饋。

這也是一種學生思維,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從“應該”的角度出發,大家就應該各司其職,把事情做好。

那什麼叫「正確時間,做對大家正確的事情」?

打個比方:

你在負責一個專案,目前你正在做方案設計,時間也臨近年底了。

按正常的工序來開展,如果你的方案評審通過了,那接下來就要進入到動工開發的環節。

那麼,如果需要參與動工的同事,並且對你的方案有話語權,他們在年底想清閒一些,他們會怎麼做?

那就是,你的方案無論怎麼修改,都不會通過。

那是你的方案設計存在問題麼?

不是的。

是你損害了大家的利益,所以不會讓你通過。

可能同樣一份方案,隻字不改,過完年回來,就能通過了。

這可能是個相對極端一些的案例了,但相信也不難理解。

你覺得“應該怎麼樣”,是可能會懂到別人的蛋糕,所以沒法落地。

03 只看到收益,沒看到成本與風險

這也是我過去走過的彎路了,什麼都可以做,什麼都可以學,感覺自己的精力是無限的。

這種思維帶到工作里是危險的,尤其是你在帶團隊、做管理后。

為什麼?

因為在現實里,資源就是有限的。

做得越多,在不“錯的越多”的前提下,看起來是收益更大了。

但是,卻忽略了“成本”。

什麼叫成本?

不要覺得一定是要花錢的才算是成本,你的個人時間、精力都算,而且這些是很關鍵的。

什麼叫收益?

做這件事情,你所能獲得的好處。收益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技能,還可以是精神上的。

物質上的金錢、學會某項技能、把別人罵了一頓,心情很愉悅。

這些都算是收益。

什麼叫風險?

只要投入了都可能會出現問題,比如,你免費幫別人做PPT,結果別人覺得不行,需要修改,反覆改了幾次之後還是達不到預期,反而還被別人埋汰,出現了吃力不討好的現象,這是一種風險。

04 沒考慮投資回報率

瞭解成本、收益、風險之後,就要找投資回報率了,做什麼事情會有高回報,什麼事情性價比、收益能最大化。

還可以問問自己有沒有更優的方法,更好的解決問題思路,有沒有最優解??

以大蕭條時期,倒掉牛奶舉個例子:

大蕭條期間,牛奶滯銷賣不出去,為什麼資本家寧願倒掉,也不願意施捨給吃不上飯的窮人?

第一,送人也需要成本。別人需要過來拿或者你開車送過去,需要有人接待、運輸、存儲等等。

第二,帶來了風險。別人喝了你的牛奶,出現了身體不適,可能是牛奶導致的,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但是講不清楚;同時,這項舉動會對還在賣牛奶的同行造成影響,別人還在賣,你就開始送,破壞了行業規則。

綜上,倒掉牛奶是一種浪費,但它是商業上的一種最優解,因為沒有成本,就沒有風險。

再延展開一個場景:

大蕭條時期,你把牛奶送人了,也沒有出現問題,大家其樂融融。

窮人得到了補助,資本家雖然沒法銷售,但是牛奶給到了需要的人,算是為社會做了一件好事。

那大蕭條過去了,你的牛奶又開始恢復了銷售,不免費送了,又會招來惡評。。。

“之前是送的,為什麼現在又不送了?”

這四點常見的學生思維分享給你了,希望對你有所收穫。

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講:“啊,這麼多人情世故的東西,好煩,能不能講的真正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我想做一些實際的產出和貢獻。”

過去我也是這樣想的,不過到了現在,在職場也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我覺得有些地方是要去改變的。

第一,工作也好、職場也罷,是要多人配合的,多人配合就要讓大家有意願能動起來,就需要「利他」。所以,你需要想清楚,你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會對別人有影響。想清楚利與弊,你才能更好的運用起整個團隊。

第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搞不懂一些規則,沒幫別人多想一步,你就容易“踩雷”。明明自己是想努力工作,也不爭也不搶,但就是被別人視為眼中釘。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鵬鵬的工作日記】,微信公眾號:【鵬鵬的工作日記】,原創/授權 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

第一份工作如何選?
第一份工作如何選?
2025-04-02 0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