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眼|哈爾濱:讓歷史文化建築“活”在當下
更新于:2025-04-14 09:46:39

社會眼|哈爾濱:讓歷史文化建築“活”在當下

歷史文化建築,是一座城市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每一處歷史文化建築,都是一幅滄桑畫卷、一幕歷史往事。在哈爾濱,加強歷史文化建築保護漸成共識。

2024年10月,哈爾濱市出臺《關於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建築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對歷史文化建築進行全方位保護,遵循“規劃引領、政府統籌、市場運作、多元參與、動態監管、共建共贏”的原則,對歷史文化建築進行活化利用。時光荏苒,歲月滄桑,這些從歷史年輪中走來的老建築,如何綻放新生?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中央大街歐式建築

賡續文脈 “老建築”裡的不變情懷

哈爾濱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獨特的歷史背景造就了極具包容性的文化特質,也讓特有的建築特色和城市風貌馳名中外。

中央大街是黑龍江省政府批准的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沿街兩側坐落的各類歐式建築,彰顯了其獨特的歷史風貌,華梅西餐廳就是其中之一。巴羅克風格的浮雕映襯著帶有文藝復興特點的圓弧窗,令華梅西餐廳整個建築瀰漫著歐式風情。2021年,這座極具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特點的建築入選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建築名錄。

講究的木質地板、棕紅色的皮桌椅、裝飾性的弧形木門……走進華梅西餐廳,一樓餐廳仍舊保持著上個世紀90年代時的室內裝潢。華梅西餐廳經理劉萍向記者介紹,餐廳共有三層,建築風格各異,根據經營需要,餐廳目前只開放了一層和二層。

順著劉萍的指引,記者通過弧形樓梯來到二樓,映入眼簾的是一派富麗堂皇,高高的穹頂雕刻著金色花紋,一排奢華的枝形吊燈耀眼奪目,色彩濃郁的俄羅斯油畫掛滿四壁,兩尊俄羅斯人物雕塑矗立在二樓餐廳門旁,在橙黃色的燈光映襯下,整個餐廳美輪美奐。

華梅西餐廳二樓

據劉萍介紹,在保持建築原貌的基礎上,餐廳於1997年進行一次內部裝潢。2013年前後,餐廳的外牆理石和二樓的羅馬柱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痕。在徵得中央大街管委會同意后,餐廳對室外牆面和室內羅馬柱分批進行鈦合金加固修繕。“修繕時,我們沒破壞原有的結構和外觀,盡量把房子原本的樣子保留下來。”劉萍說。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哈爾濱市早在1984年就已開展歷史文化建築保護挖掘工作。在歷史文化建築評定標準中,除了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能夠反映一定時期建築設計風格外,還有一個標準是要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在行業發展和城市發展史上具有代表性。

華梅西餐廳承載了許多老哈爾濱人美好的回憶,來這裡吃的是味道,更是情懷。劉萍說:“哈爾濱引進西餐的歷史已有百餘年,但保留下來的‘老字型大小’西餐店只有兩三家。建築與味道一樣,唯有保留著當初的原汁原味,才能深深留在人們心中。”

數位賦能 老建築的前世今生同樣精彩

栩栩如生的祥雲圖案、中西合璧的浮雕技巧,從中華巴羅克歷史文化街區三期首開區域的驚豔亮相中,市民和遊客得以一覽百年前的技藝,這得益於數字技術的賦能。

實景三維模型

為進一步發掘好、保護好、利用好賡續城市文脈的歷史文化建築,2022年起,哈爾濱市開展了“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傳承專項課題”研究。據課題組辦公室副主任、哈爾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張建軍介紹,課題組研究人員以構建歷史文化建築數位孿生為導向,利用無人機、激光掃描等空天地一體測繪技術,採集高精度鐳射點雲、實景模型、正射影像,建立歷史文化建築資料庫,製作了621棟歷史文化建築數位孿生三維模型。“中華巴羅克歷史文化街區就是依據此技術,實現歷史文化建築的1比1複刻,讓市民和遊客實現了與歷史文化建築超越時空的‘對話’。”張建軍說。

除了精確採集空間資訊外,課題組還深入考證歷史文化建築基礎資訊和拓展資訊,搶救性發掘了索菲亞教堂、阿列克謝耶夫教堂等12棟老建築原始設計圖紙,並採集3萬余張不同時期照片,系統性還原歷史文化建築原始風貌。

數位化是歷史文化建築傳承與保護的必由之路。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哈爾濱市加強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傳承專項課題研究第二階段工作啟動會上獲悉,今年2月起到2026年9月末,課題組計劃完成第二階段689棟歷史文化建築的數位化測繪製圖及信息採集,與第一階段工作成果合併,實現“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全面完成市域範圍內的所有歷史文化建築的數位化測繪製圖及信息採集,推動哈市歷史文化建築得到系統性保護。

隱藏在歷史文化建築里的咖啡館

當歷史文化建築以數位方式呈現時,如何讓冷冰冰的建築更具感性與文化價值,成為課題組研究的方向。為營造全民參與保護歷史文化建築氛圍,課題組開發了“凝固樂章·可品讀”公眾平臺,並對歷史文化建築進行二維碼掛牌,通過構建數位化生態體系,實現歷史文化資源互動與共用。

活化利用 老建築續寫新故事

保護是初心,利用是關鍵。讓老建築“活”起來是做好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傳承的重要使命。

在南崗區磚街,坐落著一家別致的老建築咖啡館。該建築建於1900年,原為中東鐵路職工住宅,后幾經閑置,幾年前被經營者租下進行改造利用。走進咖啡館,古樸的木質傢俱與各式復古擺件相映成趣,斑駁的牆面和古舊的裝飾似乎在低語著歷史的滄桑。一杯香濃的手沖咖啡、一份精緻的甜品,吸引尋覓片刻寧靜的人們駐足在韻味十足的老建築內細細品味。在哈爾濱這座兼具中西特色的城市裡,許多咖啡館都巧妙地藏身於歷史文化建築之中。

第二批歷史文化建築活化利用項目介紹

為加強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建築保護利用工作,2024年哈爾濱市政府組建了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建築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專班,出臺《關於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建築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推出第一批歷史文化建築活化利用試點專案,通過使用權租賃、租金抵扣維修成本等措施,發揮市場作用,引入社會資本,植入多元業態。經公開招標,紅霞幼稚園、猶太醫院舊址、聖伊維爾教堂3處(4棟)歷史文化建築成功引入社會資本。

今年1月,哈爾濱舉辦歷史文化建築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專案招商推介會。推介會上,工作專班推出第二批歷史文化建築活化利用專案,包括太陽島風景區臨江街8號、南崗區東大直街梅耶洛維奇大樓等15處(18棟)歷史文化建築,業態涵蓋博物館、藝術活動中心、書店、咖啡館、主題餐飲等,共有60余家企業申報300余個投資意向。

工作專班相關負責人介紹,近日,哈爾濱市規劃院編製了《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建築活化利用規劃》,確定“一街區一特色、一院落一故事、一店鋪一業態”的活化利用模式。中央大街、中華巴羅克、花園街等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專案陸續實施。其中,中央大街42-46號原奧謝金斯基大樓成功改造,吸引了大批遊客遊覽,歷史文化建築在文旅融合的煙火氣中煥發出新生機。

一院落一故事

記者手記

歷史文化建築作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中重要一環,如何更加系統、更加有效的保護,賡續與創新是一個需要持續關注的課題。歷史文化建築不能託管失修,更不能修而不用、長期閑置。不能“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應讓其“飛入尋常百姓家”,啟動其內在生命力,推動保護與利用並重,讓歷史建築與現代生活交相輝映,實現活態傳承,更好地將歷史文化傳承與發揚。

  • 記者:劉瑞;攝影:劉瑞 蔣國紅;視頻:劉瑞

來源: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