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湖北日報
襄州濱江綠廊——
十里畫廊繪新景 一江碧水潤民心
濱江綠廊漢江小清河交匯口沿線美景。
濱江綠廊漢江沿線美景。
西灣公園美景。
西灣公園綠道的跑步者。
公園裡遊人如織。
新落成的運動公園。
3月15日清晨7時,襄陽市襄州區小清河畔的濱江綠廊已熱鬧起來——
晨跑的市民踏著露珠穿行林間,攝影愛好者架起鏡頭捕捉白鷺嬉水,堤岸邊的早餐攤飄出陣陣香氣。“以前這裡雜草叢生,現在成了‘城市會客廳’,我每天都要來‘打卡’!”家住附近的居民李建國說。
這條蜿蜒於漢江、唐白河、小清河之間的生態文化長廊全長10.8公里,長度相當於7座武漢長江大橋,總面積達249萬平方米,相當於356個足球場。這座融彙詩詞、三國、武俠文化的濱江生態公園,是襄州區“城市更新+生態修復”的標誌性工程。工程完工後,襄州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
煥新
拆牆透綠,告別臨江不見江的遺憾
2024年12月25日,總面積116公頃的洪山頭公園正式開園。這座集生態保護、文化娛樂、旅遊觀光、運動休閒、科普教育於一體的多功能綜合型城市公園的開園運營,標誌著“一江兩河”治理項目城區段圓滿收官,也昭示著襄州城區“濱江綠廊”實現東西貫通。
“以前江邊全是廠區圍牆和雜草堆,想帶孩子玩水都得繞幾里路。”家住肖灣街道的市民張紅霞回憶道。襄州濱江地帶曾是漢江流域的重要工業區,上世紀遺留的碼頭、砂石廠和零散農田,將城市與江河割裂。市民雖臨江而居,卻難享水岸之樂,濱水空間成為城市發展的“灰色地帶”。
2020年7月,襄州區精心謀劃實施“一江兩河”治理專案,通過整灘、加堤、建路、配套等措施,全面提升防洪排澇短板、優化城市交通微迴圈、推動生態建設,同時打造一條長約10公里的休閒文化綠色長廊,全力提升城市整體能級,打造“人民公園”,實現還江於城、還灘於江、還綠於灘、還景於民。
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通過生態修復、濕地重建、駁岸改造,打通15處濱江“斷點”,新增綠道28公里。
在濱江綠廊建設中,“海綿城市”理念貫穿始終。施工方採用透水鋪裝,建設下沉式綠池,設計雨水花園,佈置生態駁岸,使道路與廣場、公園和綠地等具備對雨水的吸納、蓄滯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蝶變
文化鑄魂,啟動千年文脈四大主題帶
“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清晨的詩詞廣場上,市民劉大爺正帶著孫子誦讀孟浩然的詩句,施工方將與襄陽相關的百首詩詞撰寫在景牆、地雕上。兒童活動場地周邊綠地增設趣味詩歌展示牌,採用入選小學課本的60首經典唐詩,營造寓教於樂的詩意景觀。
襄州之眼設計由地標6000平方米入口廣場及12000平方米陽光草坪組成,草坪後期可以組織草坪婚禮、小型音樂會、戶外露營等。中心設計一級服務驛站,串聯室內外空間。站在頂部登高望遠,漢江千帆與遠處鹿門山盡收眼底,恰如一幅立體的“山水田園詩卷”。
整條綠廊遍布各類園林景觀,園林設計融合了傳統文化元素;多處活動廣場定期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如民俗表演、書法展覽等,為遊客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文化長廊則展示了襄陽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自然景觀,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幫助遊客深入了解當地文化。
綠廊的“夜活力”尤為亮眼。森林劇場每周舉辦露天電影、民謠音樂會;詩詞廣場上聚集文創手作、非遺小吃;運動天地旁的螢光跑道成為夜跑族的新寵……
共生
綠廊為脈,繪就城水融合新圖景
“家門口就是公園,買菜、鍛煉、遛娃一站搞定!”在鳳鳴肖灣段,新建的便民驛站提供直飲水、共用雨傘等服務,智慧大屏即時顯示空氣品質、人流量。綠廊沿線佈局多個社區運動場和兒童遊樂區,惠及周邊10多個社區、15萬居民。
綠廊的貫通,催生了“生態+經濟”的連鎖反應。“河畔市集”週末單日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以前在附近工廠打零工的村民王秀蘭嗅到了商機,擺起炸串攤點,日均收入翻了3倍;張灣街道引入社會資本打造的“星空露營地”,開業首月營業額超百萬元。
“生態引流效應遠超預期,周邊商鋪租金同比上漲30%。”襄州區文旅局局長蘇芷表示,綠廊沿線新增商鋪100余家,特色民宿、水上運動俱樂部等業態蓬勃生長,帶動就業超5000人。
更大的藍圖正在展開。襄州區計劃將綠廊向上下游延伸,串聯鹿門山、魚梁洲等景區,打造百里漢江文旅走廊。“這裡不再是單一的景觀帶,而是城市高品質發展的綠色引擎。”襄州區委書記劉明鋒說。
這條綠廊的蛻變,不僅是空間的重塑,更是一場發展理念的升級——從“與河爭地”到“以河為友”,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襄州區用實踐證明:生態投入不是城市的“成本”,而是最具潛力的“資本”。
當孟浩然的詩意山水遇見現代城市的“公園+”,當三國烽煙化作孩童的笑語,當武俠江湖點亮市井煙火,這條綠廊承載的,是襄陽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是一座城市向綠而行的堅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