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與現實圖景交相輝映
更新于:2025-04-14 09:19:40

本文轉自:中山日報

歷史文化與現實圖景交相輝映

​“中山市翠亨新區(南朗街道)美麗鄉村系列叢書”簡評

  楊昌祥

  圖書越來越豐富的今天,幸會“中山市翠亨新區(南朗街道)美麗鄉村系列叢書”,無疑給自己的閱讀生活增添更多異彩。像集束炸彈一樣,這套叢書掀起中山寫作與出版風暴。三五年間,廣東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陸續推出《山河血脈:左步人的百年家國夢》《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鏡像》《紅色華照:以特色引領鄉村振興》《客家魂:廣東白企村人文圖譜》《中國翠亨:解析名人故里的文化符碼》《那海那村那人:廣東衝口村的前世今生》《海隅芳華:欖邊村歷史文化精微》七部非虛構作品,濃墨重彩書寫伶仃洋畔的七個村莊,字裡行間,閃耀著歷史文化光芒,透視著美麗鄉村時代鏡像,飽滿而雄渾,蔚為大觀。

  鑒於此前已為《山河血脈》《出伶仃洋》單獨寫過書評,讚賞作家各自對中山歷史文化的發掘與喚醒,對中山文學生長、文化賡續的穿石功效,不再贅言。本文僅著眼於後出版的五部作品,簡略談談個人的閱讀感受。

  這套叢書作者三人。繼《山河血脈》之後,鄭萬里推出《中國翠亨》《海隅芳華》;繼《出伶仃洋》之後,程明盛推出《客家魂》《那海那村那人》;黃廉捷新推出《紅色華照》。三位作家有一個共同身份——資深媒體人,都具有超強的專業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又兼具作家、詩人身份,各自文學創作側重不同,成果皆為豐碩。從作者陣容可以看出,他們所書寫的報告文學或曰紀實文學,文體質地都相當堅實。這套“村莊書寫”系列叢書,可謂一道獨特的全國少有的藝術風景,滿溢著歷史文化血液,昭彰著現實生活圖景,映射著時代進步光芒。

  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中山南朗閃爍著耀眼的光輝。這裡既是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孕育民主革命思想的搖籃,也是眾多革命先驅成長的溫床,催生社會變革的福地,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富含社會進步的營養,每一個村莊,俱茁壯成長,呈現出時代強盛的美麗鏡像。系列叢書的作家們,目光自然不約而同地投向歷史深處,又抬頭打量豐裕的現實生活,用詩意與哲思,揭秘美麗鄉村生成的文化基因。

  縱觀叢書,孫中山是南朗不少村莊歷史文化的軸心。《中國翠亨》以孫中山為核心,連結陸皓東、楊殷等革命先驅,演繹孫中山及其同伴的出生、成長環境與革命經歷,勾勒出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壯闊畫卷。又將“鹹淡水文化”與“華僑文化”彙集在一起,深刻闡釋民族覺醒與人類進步的時代精神。《那海那村那人》直接以孫中山祖居村為切入口,展開沖口村的歷史卷軸,挖掘出中山第一大姓——梁氏家族的聚居史,以及眾多優秀族人(村民)在不同領域的風雲人生,由此破解嶺南鄉村文化的基因密碼。尤其對孫中山先祖遷居中山早期生活軌跡的求證和追述,填補了地方誌遺漏重要歷史節點的空白,提升了沖口村的歷史認知價值。《海隅芳華》窺探千年村莊的興衰,以欖邊村折射鴉片戰爭以來的社會歷史變遷,凸顯家國命運。還從蠔殼牆、僑批等物質遺存和“上金山”華僑遷徙史等集體記憶中,找到海洋文明與農耕文明碰撞、交融的精神源頭,賦予其能量豐沛的現實意義。書中也不乏著墨孫中山的追隨者和器重者,以及其胞妹一家,給歷史遺存增添一筆豐厚的註腳。回望《山河血脈》《出伶仃洋》兩書,同樣插入了與孫中山關聯的歷史敘事。

  《紅色華照》書寫以革命先驅李華照命名的華照村,其紅色基因氤氲著這個古老的村莊。從“鳳鳴岐山”的典故到近代百年風雲歷史,華照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成為伶仃洋畔溫熱的紅色厚土。歐陽顯、李桂窗等古代歷史人物,李華照、李祿超、李炳祥等現代歷史人物,李東海、李海鷹等當代名人;舞木龍、舞獅、掛燈、糖環製作等民俗民藝傳統,昭示著這個村莊的活力。《客家魂》對客家人族群精神與歷史變遷做了深入探究,細緻鉤沉和延宕了白企村的家族遷徙、華僑奮鬥、抗戰往事等,探秘客家人充滿智慧的生存策略,揭示“安土重遷”“開拓進取”的深刻內涵,並將客家人堅韌務實、重教崇文的集體性格展示得淋漓盡致。

  對歷史文化的發掘與喚醒,目的是影響和激勵現實,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建立更好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幸福安康的生活家園。這就讓我們回到這套叢書的一個重要母題上來,那就是鄉村振興。《紅色華照》對自然與人文、民宿與美食,以及整合文旅資源“鎮街+媒體”模式的詳盡敘寫,為鄉村旅遊提供了觸手可及的文化圖譜,故而成為‌鄉村振興的實踐樣本。《客家魂》匯族群精神、紅色基因、僑鄉文化與鄉村振興於一爐,站在“家國同構”的高度,將民俗文化、生態資源、產業轉型悄然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給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帶來增益啟示。《中國翠亨》重在聚焦翠亨村的歷史與人文,並作出哲理性思考。不難發現,翠亨村的變遷則是中國鄉村文化韌性與現代轉型的一個標本,其“紅色、綠色、古色”多元文化薈萃的特質,正是歷史遺產與文旅產業聯姻的典範,密切著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的依存關係。《那海那村那人》將鄉村振興實踐置於數百年村莊歷史背景之中,對其生態保護、僑資利用、文旅發展、產業創新等進行著力渲染,探索出“守護傳統”與“擁抱現代”的雙軌並行之路,盡顯傳統文化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當代價值。《海隅芳華》通過村莊歷史變遷、華僑貢獻、地理特性、‌生態資源、人才引進等文化符碼,多維度與鄉村振興進行對接,以文化賦能,催生文旅融合、生態開發、非遺創新等實踐路徑,盤活村莊獨有的文化資源。

  歷史文化的追述與現實圖景的寫真,形成這套叢書的共性特徵,也凸顯翠亨新區(南朗)美麗鄉村的基本文化根性。又因村莊各自的獨特生長方式,和作家們創作思維的相異,便產生了多個不同的鄉村振興樣本,形成一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發展的壯麗奇觀。無論村莊,還是文學作品,它們競相輝映,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廣東實踐、中山實踐中,爭奇鬥豔,共同織就色彩斑斕的“鄉村振興”群芳譜。

  叢書作家各自的非虛構寫作,均可發現口述史、檔案文獻與田野調查的有機融合,特別是田野調查,功夫十足,體現了作家們求真務實的精神。三位作家皆像人類學家一樣,將“一支筆、一個筆記本、一部照相機”當作“方法”,走讀鄉村,細心觀察,深入訪問,探尋具體村莊的歷史、社會、人文、生態環境和生活方式。從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家們遠不止於田野工作,足跡深入他鄉、城市,甚至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追尋與他們筆下村莊有關的歷史和人物蹤跡。田野調查延伸成全球調查,為非虛構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素材(資料)採集方法和管道,實踐立竿見影,以致作品視野巨集闊,史實完備,內涵豐饒,境界高遠。正是各位作家孜孜以求的態度和身體力行的求索,讓各個村莊的歷史鮮活起來,讓各個村莊的人文豐富起來,讓各個村莊的面貌新穎起來。如此,這一系列鄉村振興樣本的書寫,給人十足的在場感,每一部作品都具有篤信而堅實的文本質地。

  在場感可視為非虛構文學作品的生命源泉。就此話題,我曾在《山河血脈》讀書分享會上發表過自己的觀點。作者置身事件現場或回訪現場是一種身體在場,帶來的是貼身感受;而作者思考融入歷史形成“身臨其境”的書寫則是一種思維在場,帶來的是心靈感受。作家貼身體驗與思辨求證均能寫出文學作品的“在場感”,讀者通過“在場”語言,身臨文本,身臨事件,身臨歷史,身臨現實。這套系列叢書,均將歷史與現實交織,增強“鄉村振興樣本”文學書寫的內涵,既有歷史感,也有時代感,為非虛構文學書寫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文本範例,更拓寬了報告文學、紀實文學寫作的文體邊界。

《哪吒》
《哪吒》
2025-03-26 03:10:42
包玉明
包玉明
2025-03-26 03:10:36
《移情》
《移情》
2025-03-26 03:10:09
纏繞時光的香與念
纏繞時光的香與念
2025-03-26 03:10:01
“當年萬里追花季”
“當年萬里追花季”
2025-03-26 03:09:51
超然臺上的蘇轼
超然臺上的蘇轼
2025-03-26 03:09:23
最是春雪遐想時
最是春雪遐想時
2025-03-26 03:09:05
土裡有黃金
土裡有黃金
2025-03-26 03:03:52
蛤 蟆 珠
蛤 蟆 珠
2025-03-26 03:03:22
陳子福的摺扇情懷
陳子福的摺扇情懷
2025-03-26 03:02:46
元龍“四進士”巨松
元龍“四進士”巨松
2025-03-26 03:02:39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
2025-03-26 02: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