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拜占庭帝国经过了数次王朝更替,却一直叫做拜占庭,而我国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更新于:23-0-0 0:0:0

严格来讲,我国是出现了政权更替,但是没有变更国号情况的——安禄山大燕和史思明大燕

安史之乱的燕政权依次经历了安氏父子与史氏父子的统治,共两姓四任君主。 目前学界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安、史两个政权在蕃部结构、权力建设、礼制信仰等诸多内部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 事实上,安史易代完全可以称为这场叛乱的分水岭,当时人对于这种差异的认识要比后世要深刻很多。

乾元二年亦即天成三年(759年)三月,史思明在邺城南合河口军营发动政变,以“杀阿爷夺职掌”的弑父篡位罪名“召庆绪等杀之,并有其众”,次月于幽州改元顺天,从而完成了后燕政权的创建。 虽然《河洛春秋》、程庄墓志等文献中有“后燕顺天二年”的说法,不过就目前所见其他几方顺天及显圣年间的墓志来看,史思明的政权仍称“大燕”,更何况史思明也没有必要在自己新建政权的前面加上一个“后”字。

之所以安禄山和史思明都使用“燕”这一国号,是因为“燕”這一國號在叛軍中頗具號召力,而這又和安祿山騎兵之前曾以“四星聚尾”“尾為燕分,其下必有王者”作為起兵的政治宣傳有關。 故而,史思明南下相州时先自称“大圣燕王” ,吞并安庆绪称帝后,仍保留了“燕”的国号。

学者李碧妍就明确指出了史思明政权与安禄山政权的一大差异。 比如史思明称帝后,急于举行郊天大典,有一系列整备礼制的计划,崇重佛教,军队中也不再以蕃将占据主导,显示出了较强的汉化倾向。

从目前所见文献来看,当时已有人将史思明所建政权称为“后燕”,以别于安禄山所建之“燕”(或称之为“前燕”)。 如果用统治者姓氏加以区别,我们也可以分别称其为“安燕”和“史燕”。

Dan Ki 妻子常的坟日记”前燕初,贈右讚善大夫”;程莊及妻孟氏墓誌則雲,“以後燕順天二年歲次庚子二月癸巳朔十七日己酉合葬於□恩縣城西北六里平原”;李晊及妻司馬氏鄧氏墓誌記其後夫人鄭氏“以後燕顯聖元年七月廿七日,寢疾終於滎陽郡之私第”。姚汝能在解釋“燕燕飛上天”的童謠時雲“重言燕者,史思明亦称天子“ ,可知唐王朝对于两个”燕“之间的不同亦有了解。

史思明“復稱大燕,以祿山為偽燕”的政治文化蘊意在墓誌中亦有反映,封安立墓誌雲“至順天元年正月,大燕革命,河外鼎新”,宋微墓誌雲“□大燕創業,楚才晉用” ,可知史思明虽然保留了燕的国号,但并不专以安禄山的后继者自居,将后燕的建立视为“革命”“创业”,意欲树立新的正统。趙君妻李氏王氏墓誌則透露出更隱微的資訊,志題作“大燕遊擊將軍趙公故趙郡李氏太原王氏二夫人墓誌銘並序”,葬於范陽,並雲其妻王氏大燕聖武二年七月五日壽終於正寢,但葬年卻使用干支紀年,記“壬寅歲二月十有一日葬我二夫人於郡城西北桃花原”,回避使用史朝义的显圣年号,或许暗示这位游击将军赵公认同前燕而非后燕

綜上所述,在当时人看来史思明的燕政权是重新建立且有别于安氏父子的,尽管其国号都为“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