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今年55歲了,身體一直很不錯,但最近兩年,王先生經常出現大便不成形的情況,而且去廁所的頻次明顯提升,有時候一天要去個兩三趟。
起初他以為是痔瘡犯了,藥店買了點藥用了后就沒放心上。但最近單位體檢時,醫生瞭解他的情況后,建議他去做個腸鏡檢查。
雖然年年都有體檢,但因為過不去心裡的坎,王先生每次都很抗拒腸鏡檢查,一直都逃避。
這次檢查完后發現在他的腸道內,有個巨大腫物,後續確診為乙狀結腸腺癌,而且到了晚期。
一、為什麼年年體檢,腸癌一確診就是晚期?
腸道是體內最大的消化器官,還具有免疫的作用。俄羅斯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家梅契尼可夫曾指出,保持腸道健康就是最好的長壽秘訣。
腸道如此重要,卻也有“軟肋”,比如腸癌。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在所有惡性腫瘤的第二位、死亡率排第四位,近年來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趨勢。
約有80%的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從息肉演變到腸癌需要5~10年時間,早期發現息肉並切除對於預防腸癌非常重要。據據上海瑞金醫院的資料顯示,早期腸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
那生活中不乏有些人每年都進行體檢,但還是沒能在早期發現腸癌,這是為什麼呢?
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結直腸專業組主任醫師林國樂表示,很可能與4個原因相關。
漏掉“大便潛血”:便檢對於很多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大便潛血是腸癌早期非常重要的信號之一,但這種出血是肉眼看不見的,很多人會遺漏掉這項檢查。
漏掉“直腸指檢”:80%的腸癌發生在指檢可觸及的部位,但是該檢查對很多人來說非常尷尬,下意識地會拒絕,這樣做也很容易出現漏診。
過於相信“腫瘤標誌物”:腫瘤標誌物更多是起到輔助作用,不能作為診斷癌症的依據。一些癌症不分泌蛋白分子,這些患者即便到了晚期,腫瘤標誌物檢查也是正常的。
逃避腸鏡檢查:腸鏡檢查是篩查腸道疾病的金標準,但很多人對這個檢查很懼怕,除非萬不得已不會去做,但這個想法非常的錯誤。
二、當腸道有腫瘤時,身體會出現5個變化,要當心
隨著生活方式改變,我國腸癌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胃腸、甲乳外科主任裴曉東表示,雖然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但仍有蛛絲馬跡,出現5個信號要重視。
1.持續性腹部隱痛、腹脹、消化不良
隨著腫瘤持續發展,會導致腹部出現異常的脹痛癥狀,且消化功能也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日常會頻繁的腹脹、消化不良。
2.排便習慣改變
如本身每天排便一次的人突然每日排便多次,或是便秘人群突然開始腹瀉,這些都可能是腸癌發出的信號。
3.便血和大便性狀改變
便血是腸癌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由於糞便和腫瘤摩擦導致腫瘤表面出血,血液一般會附著在糞便內部,與痔瘡引起的噴射狀出血有明顯不同。除了便血外,糞便的形態也可能會發生改變,出現細條狀糞便等。
4.便意頻繁,排便不盡
腸癌的病灶會反覆刺激腸粘膜,進而讓患者的便意頻繁,排便后總有沒拉乾淨的感覺,但是想排又排不出來。
5.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貧血
腫瘤在體內會不斷消耗身體的營養,導致體重異常減輕,同時還可能會引起異常的貧血出現。
三、防治指南:預防腸癌,不要忽視4件小事
2021年,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北京)》,提到25歲後結直腸癌發病率上升,在80歲後達到高峰。
《指南》中還提到了一些腸癌的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這些都是專家總結的經驗,想要預防腸癌發生,這四件事一定要做好。
1.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
紅肉以及加工肉攝入增加與腸癌的發生存在直接關係,但並不是說完全不能吃,而是要控制攝入的量。建議日常攝入以白肉為主,紅肉為輔。
2.控制飲酒量
大量飲酒與結直腸癌的發生也有關係,日常能不喝酒就盡量別喝,最安全的飲酒量是0。
3.適量補充膳食纖維、全穀物
全穀物內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而膳食纖維攝入增加與腸癌風險下降有直接關係。除了全穀物外,水果、蔬菜內的膳食纖維也很豐富,日常可適當多吃。
4.避免長時間久坐
長期久坐會導致胃腸道蠕動速度變慢,對於腸道的蠕動和代謝不利,也會增加有害成分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對腸癌發生有一定促進作用。
我國腸癌高發,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一定要做好預防,遠離危險因素,這樣才能保護好腸道,維護好健康。
注:本文所涉及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