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放下焦慮和高要求學會接納,孩子終於不厭學和上課睡覺了
更新于:2025-04-13 11:44:50

今天早上一睜眼,就看到一位媽媽給我發的資訊,說孩子這段跟她特別親暱,既不懟人,也能聽一些學習的勸,她們相處得很愉快。

看到這樣的消息,是我最開心的時刻,有種被這樣的正向反饋滋養的幸福感。

記得幾個月前跟這位媽媽溝通時的場景,除了崩潰就是痛苦,面對孩子的厭學,道理也講了,狠話也說了,各種威逼利誘,好話也說盡了。

媽媽為了孩子操碎了心,努力到忘了自己,可是孩子厭學的程度更加嚴重,最後發展到在課上睡覺,作業一字不寫。

原本品學兼優的孩子,突然間就擺爛成這樣,讓媽媽無法接受這種落差感,陷入了痛苦無法自拔。

那時候媽媽的狀態也是崩潰的,每天吃不下睡不著,靠著一股仙氣強撐著,每天的狀態都是度日如年。

我當時給這位媽媽的建議只有兩個字:接納。

不過“接納”二字並不被媽媽所認可,她無法接受孩子現狀,在她看來接納孩子現在的擺爛,就相當於將她整個人生否認了,將她這麼多年的努力否認了。

我很理解媽媽的心情,原本優秀的孩子突然一下子變成了最差勁的孩子,這樣的打擊帶來的衝擊的痛苦已經遠遠大於孩子厭學本身。

此時,媽媽的情緒是失控和焦慮以及崩潰的,即便知道應該接納,但也做不到接納。

我不厭其煩跟她聊接納和接受的區別,接納是直面現實,並不是任孩子擺爛不管,更不是放棄她,而是先退一步,以退為進。

接納只是換一種方式,讓父母自己好受一點,也讓孩子有個喘氣和修復的空間。

而接受是被動的,事實擺在那,你不認也不行。

從狀態上來看,接納是流動的,是積極的改變,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

而接受是被動的,是消息的被迫接受,是內心不情願,是將內心的不滿強行壓下去。

理解了接受和接納的區別,然後持續做接納練習,就能做到放下焦慮,放下期待,放下內心的不滿和落差感。

看著媽媽和孩子從對罵的親子關係,到有商有量的和諧關係,我總結出幾個接納的步驟:

第一個接納練習:學會傾訴內心的不滿和釋放負情緒。

對我陪跑的父母,我鼓勵他們有問題就隨時來找我,有情緒及時來找我疏通。

很多時候,父母是有能力解決孩子問題的,只是因為情緒崩潰和父母自己太內耗了,以至於缺乏心力去説明孩子。

當父母情緒激烈或內耗時,還強撐著去疏導孩子,這時只有一個結果,父母會變成新的問題來拖累孩子,孩子不僅沒幫上,反而更糟糕。

所以,我一直主張父母在焦慮或有情緒時,先去解決自己的情緒和焦慮問題,再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第二個接納練習:不要拿父母的價值感投射給孩子。

出現厭學或上課睡覺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自我認可不夠高或者抗挫能力較弱的孩子。

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有一個很相似的點,那就是父母很優秀,對孩子要求很高,同時對孩子又包辦太多,管理太嚴格。

在高壓力高控制下,父母往往會將自己的價值觀不自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會既有很高的自我要求,又很玻璃心,有很強的畏難心理。

這就變成了一種既想最好又很脆弱,還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好的心理落差。

所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將自己的價值感與孩子的願景分開,不要混淆和投射。

父母要明白的孩子跟自己不一樣,父母能做到的,孩子未必做得到,孩子想要的也未必是父母所期待的。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然後跟孩子保持一種平等的溝通模式。

第三個接納練習:放下焦慮和高期待,重建親子關係。

通常我再問父母跟孩子關係怎麼樣時,父母都回答:我們親子關係還挺好的。

可是一旦問到孩子會不會敞開心扉地聊學習,聊孩子內心的感受時,父母就會說從來沒有過,不提學習都很好,一提學習立馬翻車。

看似好的親子關係,如果只能止步於吃喝玩樂這些話題時,只是說明孩子對父母有依賴與需求,並不是深度親子關係。

很多父母自認為親子關係很好,但孩子們卻給出的答案是父母一點都不理解他們。

當親子關係被父母一廂情願認為很好時,親子關係就需要重建,從淺關係到深度關係的維繫。

父母想説明孩子走出厭學,走出內耗,走出學習困惑的前提,是有一個深度信任和共情的溝通模式,這時孩子才會敞開心扉。

而重建所有關係的前提,就是接納,就是放下焦慮和高要求,回歸到孩子的感受上。

只有看見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時,父母才能真正做到説明孩子走出困惑,提升心力,才能用成長型思維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逃避。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