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許敏
“老師,我發現一隻翠鳥,它的羽毛是藍色的! ”“老師,雨燕怎麼飛這麼低,是因為要下雨了嗎?”4月12日上午,一場生動的自然科學教育課堂在廣州市麓湖公園展開,4名學生手持望遠鏡與觀鳥圖鑒,在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的專業老師帶領下,開啟了一場沉浸式城市觀鳥探索。
“池鷺是我們廣東的留鳥,它們就在這裡繁衍生長。”“黑水雞的爪子尖尖的,它沒有腳蹼,所以在水裡游泳的時候就有點費勁,脖子要一伸一伸地往前游。”“黑天鵝是從國外引進的物種,但是也很適應我們的生態環境,所以它們都在這裡築巢繁衍了。”在觀鳥的過程中,廣州市自然觀察協會秘書長甄軍耐心地向孩子們介紹每一種鳥類的特點和習性,生動有趣的知識引起了一陣陣驚歎。
孩子們現場觀察記錄了17種野生鳥類和赤腹松鼠,在家長的協助下,他們將數據上傳至“中國觀鳥記錄中心”小程式。在隨後的“自然筆記”環節,孩子們還將觀察轉化為筆尖下的圖畫與文字。甄軍解釋:“繪畫能暴露觀察的盲點,比例失調的翅膀、記不清的羽色細節,會促使孩子反覆查閱圖鑒,印象反而更深刻。這種‘觀察-記錄-糾錯’的過程,正是培養科學思維的核心路徑。”
近三小時的課程中,參與者需徒步3公里,在百米外追蹤小白腰雨燕的飛行軌跡,或透過枝葉縫隙觀察大擬啄木鳥。活動中,父母需與孩子合作完成觀鳥挑戰打卡。甄軍分享自身經歷:從2013年陪兒子參加校園觀鳥社,到轉型為專職自然教育者,正是“了解產生熱愛”的生動註腳。
據瞭解,我國內地觀鳥愛好者人數呈持續高速增長態勢,中國最全面的民間鳥類資料庫——中國觀鳥記錄中心的統計顯示,2023年,平臺內已有超5萬名活躍使用者,更新數據量達到350余萬條。觀鳥已經從一個小眾愛好,發展為備受大眾青睞的熱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