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養魚”上新:這6條斑馬魚將“出征”
更新于:2025-04-07 08:13:14

由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科研團隊培養,將乘坐神舟二十號進入“天宮”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李可欣、陳亮、王倩,通訊員華軒報導:近日,記者瞭解到,6條由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科研團隊培養的“小魚”即將隨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一起進入太空。

這種小魚名為斑馬魚,體長僅4-5釐米,別看它“小身板”卻能做“大文章”,因其基因組與人類相似度超過80%,成為微重力環境下理想的模式生物。去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首次將4條斑馬魚送入中國空間站,實現了全球空間水生生態系統最長的43天在軌運行,同時成功實現斑馬魚在太空產卵。而今年這套生態系統將再次擴容升級,深入地在實際環境下探討微重力如何影響生命體的生長髮育與健康。

據瞭解,太空微重力會引發人體多種病理生理現象,如心血管功能障礙、免疫機能下降、骨丟失、肌肉萎縮等,其作用機制一直是空間生物學效應研究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

“去年的探索已經證明,斑馬魚可以在太空中存活並產卵,這表明我國研製的水生生態系統是穩定的。”本次科研項目負責人,發育生物學專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教授王強介紹說,“今年,我們的目標是在這一基礎上,重點研究微重力對斑馬魚心血管功能障礙和骨丟失的影響,並探索密閉生態系統中動物、植物和水體環境的相互作用。”

相較去年,今年的實驗規模和技術都有所升級。王強表示:“去年搭載了4條斑馬魚,今年將增加到6條,而且,實驗完成後的斑馬魚將被送回地球進行深入分析。”

此次相關實驗還運用了基因敲除技術。“通過基因敲除技術,我們或許能找到緩解微重力對人體影響的新策略。”王強表示,“這將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瞭解微重力如何作用於生物體,從而為未來的太空人健康保障提供科學依據。”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實驗,為未來長期太空任務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保障方案。”王強總結道,“在未來,讓人類在太空中生活和探索的可能性變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