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明代,三林這個歷史悠久的廟會今天啟幕!
更新于:2025-04-13 10:03:12

下午1點,風雨中,長長的行街隊伍已經在三林老街整裝待發。鑼鼓喧天,龍獅隊開道,緊跟其後的是一支送嫁的隊伍,花轎後邊,獨輪車系上了紅綢,其上或捆紮著幾床簇新的被子,或堆疊著藍色的土布;還有人挑著扁擔,擔著貼上了大紅“喜”字的蒸籠等舊時家中常見的生活用品。

婚嫁巡遊

婚嫁巡遊

“三個半月,上聖堂。”4月12日,正逢農曆三月十五,祈福儀式、民俗文藝巡演、“非遺”展示與體驗、煙火市集等諸多活動在浦東新區三林鎮崇福道院、三林塘老街和前灘公園巷同時展開,第十二屆上海民俗文化節暨三林塘聖堂廟會正式啟幕。這一廟會,不僅代表古鎮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當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盛大節日。

三林的文化讓人自豪

得知三林老街上有民俗文藝巡演,在老街上住了三四十年的李青早早候在一旁。展現地道民俗的舞龍舞獅、婚嫁巡遊、八仙過海、倒騎毛驢、蝦兵蟹將、茶酒擔表演依次從她身旁經過,令她勾起了不少回憶。“以前老街的路很窄,後來改建好後,路拓寬了,年年都有這樣的廟會,這種民俗活動特別讓人欣喜,它代表了一種樸素的情感,期盼國富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李青說,自己祖祖輩輩都是浦東人,“我們從小就愛逛廟會,三林有傳統的龍獅文化,有老街巡遊和民俗儀式。把廟會這種形式傳承下去,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非遺和傳統文化。”

婚嫁巡遊

2013年,上海三林塘聖堂廟會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一廟會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彼時北至楊思老街,南至三林老街,往往商賈雲集,道院內鐘聲齊鳴,三林的文人雅士則把這種融商業、旅遊、宗教於一體的廟會稱為“三林十景”之一。作為浦東嘉年華的重要節慶活動之一,本屆廟會以“承文脈商韻,興海派風華”為主題,融合傳統民俗與現代消費理念,通過“文化+”模式啟動城市活力,打造沉浸式的文化空間和多元化的消費場景。

舞龍舞獅表演

當天,除了民俗行街隊伍外,老街旁的河面上還賽起了龍舟。扛著長槍短炮的民俗愛好者一路跟著行街隊伍,快門按個不停。

由於風雨天氣,原定於室外水上舞臺的演出,臨時改到室內。三林是長三角江南絲竹保護傳承聯盟辦公室所在地。本屆民俗文化節,三林江南絲竹樂團邀請多支上海市首批江南絲竹代表性傳承團體首次連袂登臺演出,帶來《老六板》《歡樂歌》《行街》等經典曲目。“這種民俗盛景,孩子們平日里很少看到,我們應該好好傳承下來。”市民王女士說。

腰鼓隊

退休前,李青擔任過社區學校的校長,她對三林老街的歷史如數家珍。“長街三裡、店鋪千家,三林在明代起就很繁盛了,這裡也出過很多文化名人,從老街上一路走來,本幫菜、肉皮、崩瓜都是特色,三林的文化讓人很自豪。”

“文化+”激活新消費

舊時,三林塘地區以農業為主,三月中旬恰值農忙前夕。“三個半月”廟會為當地鄉民買賣農具、農副產品等提供了一個週期性、臨時性的集貿空間,同時包含休閒娛樂、飲食場所,吸引大量遊人前來觀賞,遂在崇福道院周邊以及三林老街等地形成盛大的“廟市”景觀。1949年以後,聖堂廟會改名為“三林城鄉物資交流大會”,以加強城鄉物資交流、振興地方經濟為宗旨。

三林老街上的漢服愛好者

今年的民俗文化節延續這一傳統,將消費與民俗結合,在前灘公園巷創新構建“文化+消費”融合生態圈,將傳統市集升級為可觸摸、可參與的沉浸式民俗體驗空間。

255米長的錢家灘路上,來自江浙滬的60多個商家齊聚一堂。作為浦東首條週末常態化步行街,前灘公園巷自去年開業以來,以“濱江輕質生活目的地”為特色,和相鄰的晶耀前灘與前灘休閑公園等共同形成了“Mall+街區+濱江公園”的獨特商業形態。

民俗文化節期間,這裡刮起了一陣“民俗文化+商業”的旋風。“非遺技藝類”讓遊客參與體驗匠人們的傳統工藝製作過程,“品牌餐食類”讓遊客大快朵頤、一飽口福,“文創衍生類”讓遊客體驗別具一格的手工藝品、個性服裝、傢俱家電。同時,三林崩瓜、三林筠繡、海派盤扣、下沙燒賣、高橋鬆餅、鹽倉水晶年糕等近30個非遺美食、美物攤位,讓遊客流連忘返。

民俗文藝巡演

據悉,活動期間,“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強國直播 便民助農”還將推出“上海民俗文化節專場”。世界武術冠軍湯露將作為“文化體驗官”,現場體驗龍舞、瓷刻等非遺專案,通過直播間對外展現三林鎮非遺精髓,弘揚傳統民俗技藝的魅力。同時,“強國好物推薦”將攜手三林醬菜、樂惠米業、潮鄉源等品牌,通過直播間展示三林特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