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在訓練孩子,比如學奧數,學鋼琴,學跳舞,學演講,學下棋…..這些說白了都是技能培訓。
我來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的一個朋友家孩子6歲,喜歡彈琴,在一個老師那邊學了一年多了,很有天賦,老師也很喜歡她,很負責。
這天她怎麼練都不對,老師反覆教就是彈不準。後來老師著急了說:“你就是心不在焉!!不在狀態!”
還打了她的小手!孩子傷心的哭了很久。
你覺得這個老師是在教育孩子嗎?
這個老師和我們很多家長一樣,有一顆迫切的想要孩子學會的心。
但當孩子出現狀況了。
比如:不想堅持了。
畏難了,沒興趣了。
或錯誤率特別高的時候。
老師和家長的評價就來了:
“這孩子就是懶,裝病不去!”“你就是不認真,怎麼錯了這麼多遍?!”“明明是你想報的興趣班,怎麼才學幾天你就半途而廢?”“你這麼畏難,你以後怎麼辦?啥也學不成啊?”
然後逼著孩子去上課。
去練琴,去繼續學習,繼續刷題….
以此滿足自己焦慮,恐慌和不安的情緒。
那真正的教育是什麼呢?
這件事還有後續。
老師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媽媽,說孩子今天練琴不認真,還督促媽媽晚上要盯著孩子多練習幾遍,一定要練好。
回家後。
媽媽抱著孩子,先看看孩子的手:“寶寶今天被老師打手了,疼不疼啊?”
孩子說:“疼”
媽媽心疼的摟著孩子說:“媽媽聽說你還哭了對嗎?你一直是個堅強的小朋友,可你努力練了幾次不對,你一定很著急吧?老師還打了你的手,你又疼又著急又委屈所以你哭了對嗎?”
說完這句孩子眼淚馬上就要出來。
媽媽又說:“媽媽知道你的,你一直是認真努力的孩子,鋼琴是你的天賦和夢想呀,今天的曲子沒彈好是暫時的,你平時不是這樣的,你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對嗎?你可以和媽媽說一說嗎?”
孩子說:“我不想練,太難了。我彈不好。”
媽媽抱著孩子說:“是的,太難了。彈鋼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媽媽理解的,當初你從一個音符都不會彈的小人,是怎麼克服困難可以彈這麼難的曲子的?”
孩子說:“我就是一直練。”
媽媽說:“是的,你一直練,你早就總結了彈好鋼琴的精髓,那你願意把今天犯錯的地方彈給媽媽聽聽嗎?我們一起看看是那個攔路虎攔住了你。”
於是媽媽帶著孩子拆解目標,一點點彈。
這其中每當孩子有一點點進步,媽媽就會在旁邊說:“你比剛才彈的好哎,你怎麼做到的?”
當孩子談錯了,媽媽也不著急,只是溫柔地說:“彈的很好哎,只有這個地方還需要小小調整下,你覺得如何做,可以改進?”
終於練習了很多次后,孩子熟念的掌握了。
媽媽開心和孩子擊掌:“你做了耶!媽媽就知道你會做到!你現在的感覺如何?”
孩子驕傲地說:“我很開心!我做到了呀!”
媽媽:“這就是成就感呀!祝賀你,為你開心!”
這才是走心的教育,你發現區別了嗎?
當孩子遇到瓶頸和困難時,媽媽沒有劈頭蓋臉罵一頓,想當然地給孩子貼標籤,然後粗暴的逼著孩子去練習,去堅持。
而是用以下方法穿插教育孩子。
1、瞭解接納孩子的感受。
察覺孩子的心理狀況:疼、委屈、傷心….幫孩子說出這樣的感受,理解孩子,看見孩子。
2、托舉孩子,給孩子注入心理能量。
媽媽一直在肯定孩子的內在品質。
同時保持好奇心,問孩子練不好的真實原因。
知道真實原因后,媽媽通過提問説明孩子回憶以前遭遇困難時是怎麼做到的?説明孩子建立信心,找回掌控感。
3、腳踏實地的幫孩子拆解目標,不斷練習,不斷提問,引導思考,克服困難。
4、注意力始終持續在孩子做得到的地方,給孩子正反饋,激勵孩子堅持下去。
5、最後成功了,媽媽再一次關注孩子的感受,強化孩子的成就感,説明孩子記住這樣的感覺。
————
總結:
真正的教育是家長始終圍繞給孩子注入心理能量,看見孩子的感受,説明孩子強化自我認知,建立孩子內在驅動力。這個底層邏輯上,再來支持和説明孩子達成目標,直到成功。從而不斷形成良性迴圈。
如果你覺得有啟發,請給我點個讚或關注吧~謝謝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