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近視低齡化現象日趨明顯,很多一二年級學生甚至更小的孩子,都戴上了眼鏡。預防近視的關鍵在於增加戶外活動、讓眼睛充分接觸自然光線,此前國家和北京市陸續出臺了相關規定,要求創造條件保障充足戶外啟用時間,防控青少年近視。不過北京青年報記者走訪本市多所中小學並採訪了數十名學生家長后發現,部分孩子在學校里不愛參加戶外活動,家長也做不到週末帶孩子進行兩三個小時的純戶外活動,中小學生實現每天戶外活動兩至三個小時仍存在一定難度。對此,專家呼籲家校社聯動,共同守護兒童視力健康。
發現
家長很重視用眼問題 七歲娃仍查出近視
“左眼50度,右眼75度,雖然暫時還不用戴眼鏡,但孩子這麼小就查出了近視,以後可怎麼辦呢?”前些天,海澱區某小學二年級學生、7歲半的小恂(化名),成為低齡近視兒童之一,這讓小恂的媽媽蔡女士(化名)感到十分焦慮。
“我們樓里有個小男孩,比小恂大半歲,家長說那孩子平時愛看電視,還老玩iPad和手機,剛上一年級就戴上了近視鏡,有這個前車之鑒,我家一直以來對孩子管得還是挺嚴的。”蔡女士表示,她和愛人平時很重視孩子的用眼問題,會嚴格控制小恂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就連那些熱門的網課都沒給他報過,“沒想到,千防萬防最後還是‘中了招’。”
蔡女士透露,小恂班裡已經有3個孩子確診近視。“專家說戶外光照對預防近視有好處,其實小恂就讀的小學對戶外活動十分重視,孩子每天有一節體育課,15分鐘大課間學校也要求學生無特殊情況不得留在教室里,按理說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足夠了。但小恂他們班的教室在二樓,每到課間孩子們都愛待在樓道里玩,很少走出教學樓。”
在蔡女士看來,孩子不肯去戶外活動,眼睛無法感受充足的光照,就不能真正起到放鬆的作用。為此,她每天都會叮囑孩子“下課後要盡量在窗戶前遠眺一會兒”。
放學后要練琴、學習 基本沒有戶外啟用時間
課間15分鐘孩子不愛下樓,放學後有沒有可能在戶外多玩一會兒呢?對此,蔡女士表示,小恂每天放學后的時間也安排得很滿當。
“孩子平時上下學都是車接車送,下午放學到家后基本就不出門了。”蔡女士介紹,小恂每天下午4點半放學,5點左右到家後,玩一會兒就要吃晚飯,之後接著練琴、學習,“做完這些基本上就到8點半左右了,接下來就得洗漱睡覺。”
原來,小恂從5歲半開始學習鋼琴,每天晚飯後都要練琴兩個多小時。除此之外,父母對小恂的日常功課也很重視,練完琴後會繼續輔導他學習1小時左右,包括鞏固複習當天課堂上學過的知識,並做一些練習題等。
“最近孩子視力下降,我們對練琴時間進行了減量,每天只練1個小時左右。”蔡女士坦言,或許正是因為給小恂安排的近距離用眼時間太長了,才導致孩子患上近視,“以前更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興趣培養,現在才意識到視力健康也同樣重要,一旦近視了很難調整。為此我還給孩子買了護眼燈,但都沒有戶外光照來得管用。”
調查
一個班半數“小眼鏡” 近視低齡化趨勢明顯
“大約十多年前,前來就診的低齡兒童還是遠視或散光居多,近幾年則以近視居多。”北京同仁驗光配鏡中心專業事務部主任、眼視光醫生吳敏從事多年眼視光工作,對於近年來兒童青少年近視呈現低齡化趨勢,她的感受十分明顯。吳敏介紹,五六歲之後的兒童只要表現出近視癥狀,基本就是真性近視。
北青報記者採訪多名學生家長和老師瞭解到,目前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近視情況還不算嚴重,但部分小學四年級班裡有三分之一孩子近視,六年級班裡的“小眼鏡”數量更是幾乎過半。國家衛健委2023年公佈的數據也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其中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
“預防近視的關鍵在於增加戶外啟用時間。”吳敏介紹,戶外視野更廣闊,眼睛可以自由地注視遠處景物,減少近距離用眼壓力。此外,戶外光線充足且光線強度高,適宜的光照能促進視網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軸過度增長。她建議孩子每天白天戶外啟用時間保持兩到三個小時,“可以分段進行,比如上下學採用步行,積极參加課間活動等。”
學校課間活動豐富 孩子卻經常在樓道裡玩
自2024年秋季學期起,為優化課間安排,讓孩子們在課間能夠得到身心放鬆,北京市教委要求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原則上落實15分鐘課間時長。北青報記者調查本市多所中小學校瞭解到,絕大多數學校的課間總時長都達到了90分鐘。令人意外的是,儘管留給孩子們玩耍的時間多了,部分孩子卻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意下樓活動。
就讀於朝陽區某小學六年級的王星(化名)告訴北青報記者,班裡有近半數同學戴上了眼鏡,她自己也不例外,“寒假前剛剛查出100度左右的近視,媽媽當天就帶我去配了眼鏡。”王星說,進入新學期,課表上每天都有一節體育課,加上大課間操,每日戶外啟用時間超過60分鐘。然而除了學校統一安排的活動外,很多同學並不會主動去操場上玩耍。
“學校一直鼓勵同學們走出教室,但也很重視安全問題,老師會要求大家別追跑打鬧,以免造成磕碰等。既然不能盡情玩耍,再加上有些作業是要求校內做完的,我們乾脆就在教室里寫作業不出去了。”
“課間15分鐘我們鼓勵孩子到室外玩,但確實存在一些因為客觀條件限制而導致孩子們不愛主動外出的情況。”北京某小學負責人告訴北青報記者,有些班級所在樓層較高,學生們覺得上下樓時間緊張,下課後會選擇在樓道裡玩。還有一些同學喜歡安靜,也不願意走出教室,“對於這些同學,學校為他們準備了各種室內小遊戲,確保大家能夠在課間得到放鬆。”
家長平時工作繁忙 難帶孩子天天“撒歡兒”
像小恂一樣,很多孩子在放學后,甚至連週末都沒有時間去戶外玩耍。
小學一年級學生圖圖(化名)的媽媽告訴北青報記者,她給孩子報了課後班,每週五天都有課,一三練乒乓球,四五學畫畫,週二上書法班。“每天上完課後接他回家吃飯,到那會兒天基本就黑了,讀讀英語故事,玩會兒玩具,就該洗臉刷牙準備睡覺了。”圖圖媽媽透露,每週末孩子還會交替去上英語課和跆拳道課。
對於把孩子的課外時間安排得如此滿當,圖圖媽媽也表示無奈,“我知道圖圖的戶外啟用時間太少了,但是家裡老人行動不便,平時我和他爸爸也都要上班,沒辦法早早來接他或者帶他出去玩,只能讓他上課後班。好在孩子平時就活潑好動,週末我們也會盡量抽出一些時間帶他去公園玩。目前來看孩子的視力還是不錯的。”
“每天放學後,我會在樓下的花園裡跟小夥伴玩一會兒,之後就得回家吃飯和學習了。”王星的父母工作比較忙,平時沒有太多精力帶她去戶外活動。到了週末父母有空時,王星卻需要去上她最喜歡的拉丁舞課,“每週末都去,每天訓練兩個半小時左右,下課後基本累得不想動了,也不想去逛公園什麼的。”
對此,同樣身為家長的吳敏認為應該進一步優化用眼環境:“希望學校能讓孩子在課間真正走出教室,中午吃飯時也可以讓孩子出去活動活動,課後服務時間可以增加一些戶外運動班。”此外,吳敏認為,父母也應該多關注孩子的視力健康,盡可能地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讓他們的眼睛真正得到放鬆。
建議
積極溝通正向引導 讓孩子主動反饋不適
除了用眼習慣存在誤區之外,部分家長對於近視的錯誤態度也容易導致“小眼鏡”率升高。
吳敏介紹,在眼科門診中不乏沉默的孩子與憤怒的家長。“我們在門診中常會發現一類孩子,他們在學校查體時視力尚可,到門診一查卻發現視力很差。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們擔心會被家長責備,在學校查視力時搞‘小動作’,比如背下視力表、‘串通’同學互相指點等等。學校查視力時孩子很多,醫生也很難全部顧及。”
吳敏呼籲家長平時一定要正向引導孩子,讓他們敢於表達和求助。她表示,近視並非孩子主觀意願,如果家長把壓力和情緒傳導給孩子,責怪孩子用眼姿勢不好等等,會令一些孩子視力出現問題或者近視度數增長時都不敢開口,導致近視越發嚴重。
“有些家長會用自己的經驗來要求孩子,殊不知兩代人的成長環境和用眼經歷完全不同,把幾十年前的經驗套在當下的孩子身上並不公平。”此外,吳敏認為家庭張貼自測視力表檢測視力也不妥當,“此舉容易增加孩子心理負擔,且光線、距離等不規範會導致誤差。家長倒不如營造寬鬆的溝通環境,鼓勵孩子主動反饋不適。”
保護視力是系統工程 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在吳敏看來,保護視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家長、學校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為保護學生視力健康,各校在物理環境、授課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豐台區某小學教師王老師告訴北青報記者,學校要求每班每周都要進行座位輪換,教室內的燈光照度也嚴格按照《中小學校普通教室照明設計安裝衛生要求》進行調試,區教委定期安排專人測試。在授課方式上,學校要求上課期間,老師播放多媒體大屏幕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等。
吳敏表示,近視與遺傳、環境兩大因素密切相關。從遺傳上來看,父母雙方都近視(尤其是高度近視),或者有一方近視的,孩子近視概率明顯上升。從生活環境來看,這些年來,現代生活方式不斷變遷,學業壓力增大、戶外啟用時間減少,電子產品依賴讓孩子近距離用眼時間大幅增加,都在加劇近視風險。
吳敏提醒家長,0至6歲是視覺功能發育的關鍵時期,過度用眼肯定會對視力造成更多的傷害。因此建議孩子3歲前最好不要接觸電子產品,6歲之前盡可能少接觸,每天最多30分鐘,且分次進行。使用時在保證看得清楚的情況下,螢幕越大、距離越遠越好。當然,即便是大屏投影儀長時間觀看仍然會對孩子的視力造成不良影響。她還提到,不少家長常給孩子買繪本、樂高玩具等,孩子一看或者一玩就是幾個小時,這些活動都屬於近距離用眼,有可能導致孩子用眼過度,因此需控制時間、間歇進行。
家長平時需要關注哪些現象?吳敏表示,當孩子出現頻繁揉眼、眨眼、側頭或眯眼看東西、閱讀時距離過近等情況,以及抱怨眼睛乾癢或疲勞時,都要引起警惕,及時帶孩子就醫。同時,家長應多帶孩子參加戶外活動,控制電子產品使用,説明孩子從小養成正確的用眼習慣。
延伸
多部門出台規定 合力降低“小眼鏡”率
預防近視減少“小眼鏡”,是近10年來家校社共同努力的目標。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國家和北京市相關部門都高度重視青少年視力健康防護和教育。去年,教育部、 國家衛健委、國家疾控聯合發佈《關於切實抓牢幼稚園和小學近視防控關鍵階段防控工作的通知》,強調前移防控關口,抓牢幼稚園和小學近視防控關鍵階段,有效減少幼兒和小學生近視發生,推動全國和各地兒童青少年近視率以更快速度下降。並作出創造條件保障充足戶外啟用時間、著力改變家長重治輕防觀念、主動改善視覺環境、有針對性加強視力健康教育、強化視力監測預警作用等八項部署。
此外,北京市教委也印發了《優化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學生在校課間時間指導意見》,自2024年秋季學期起,全市義務教育學校原則上落實15分鐘課間時長,在上午、下午各安排一次30分鐘的大課間,在校每天課間總時長小學階段不少於90分鐘、初中階段不少於105分鐘。
今年新學期,市教委發佈《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強調嚴格落實體育課時要求,小學和初中每天1節體育課,高中每周3至5節體育課,沒有體育課的當天要安排不少於45分鐘的體育鍛煉。學校要開齊開足體育課,不得以任何形式擠占體育課,杜絕“陰陽課表”。學校要督促學生走出教室、走向戶外確保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啟用時間不低於2小時,其中至少要有1小時中等及以上強度體育鍛煉。
相關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北京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中提到,2024年,本市“實現全市義務教育學校‘課間一刻鐘’全覆蓋,青少年近視率下降1個百分點”。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武文娟 蔣若靜 李曉萌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