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問AI”可以,但要破除AI迷思
更新于:2025-04-11 02:06:12

本文轉自:遵義日報

  余明輝

  今年3月,一名“95後”新手家長面對孩子反覆咳嗽發熱的癥狀,在手機端用AI問診判定孩子為“普通呼吸道感染”,並參考網路建議居家用藥,致病情延誤。最終,孩子被醫院確診為病毒感染肺炎。此事引發網路熱議。(4月1日《法治日報》)

  這一事件猶如一記警鐘,在“生病了問AI”的熱潮中敲響,提醒人們AI診療雖有其便利之處,但絕不能盲目迷信。

  AI癌症早篩、AI肺結核診斷、AI手術機器人、AI導診機器人……近年來,AI技術已在門診導診、臨床輔助診斷、疾病管理等環節廣泛應用。與此同時,不少人有個頭痛腦熱的,也開始求助AI,掀起了一股“生病了問AI”的熱潮。

  患者生病嘗試利用AI輔助診斷,一方面是對科技進步的探索與好奇,對未來醫療模式的期待;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公眾對醫療品質與透明度的渴求。

  然而,從另一個側面看,這也是一些患者對AI醫療認識不清、盲目崇信的結果,這非常危險。

  現實中,如果患者過度依賴AI診斷,可能會忽視自身病情的嚴重性,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就像那位“95後”家長,如果他能正確認識AI診斷的局限性,及時帶孩子去醫院就診,或許孩子就不會遭受病情延誤的痛苦。

  AI醫療雖然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現實中它卻存在諸多局限性。

  AI的診斷基於大量的數據和演算法,它缺乏醫生的臨床經驗、人文關懷和對複雜病情的綜合判斷能力。如果數據不足或不及時,就可能出現誤診錯診。

  醫學是一門極其複雜的學科,很多疾病的表現並非典型,需要醫生結合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以及各項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而且,患者的病情是動態變化的,AI很難即時跟蹤和調整診斷方案。

  要破除AI迷思,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醫療機構和醫生應加強與患者的溝通,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透明度,增強患者對醫生的信任。

  同時,應加強對AI醫療的宣傳和科普,讓患者瞭解AI醫療的優缺點和適用範圍,避免盲目使用。

  監管部門應加強對AI醫療產品的監管,制定嚴格的准入標準和規範,確保其安全、有效、可靠。

  患者自身也應保持理性和客觀,不能過分依賴AI診斷,在生病時還是要及時就醫,聽從專業醫生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