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泉州晚報
隨機組合后打折銷售,既省錢又好玩還環保,臨期食品消費和節約糧食理念融合——
“剩菜盲盒”在泉州興起
▲麵包店的“剩菜盲盒”還算“新鮮”,保質期還有兩天。 (洪娜娜 攝)
▲記者購買一份價格為5.9元的“剩菜盲盒”,收穫當日生產售賣的三明治、茶葉蛋各1份,還有一瓶6天后才過期的鮮牛奶。(洪娜娜 攝)
▲“剩菜盲盒”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李菁 截圖)
超市裡的臨期商品專櫃和打折櫃檯(李菁 攝)
本報訊 (融媒體記者李菁)萬物皆可盲盒,這迴輪到“剩菜”。在泉州,“剩菜盲盒”正悄然興起,商家將臨期或當日打烊前未售完的食品,隨機組合成“盲盒”打折賣給消費者。因為省錢、有趣又環保,“剩菜盲盒”受到年輕人的青睞。
烘焙店裡,隔日不能再售的麵包被隨機打包在一起;便利店裡,臨期的牛奶、優酪乳、飯糰、三明治等“自由組合”;零食店裡,原本價格昂貴的進口零食,因即將到保質期而被“混搭”成盲袋……“剩菜盲盒”的“剩菜”,可不是吃剩的飯菜,而是商家超量生產卻無法銷售完的食品,類似臨期食品。它們被打包成盲盒,以原價3—5折的價格銷售。在泉州,消費者對“剩菜盲盒”的熱情持續高漲。“每天都有通過小程式下單‘剩菜盲袋’的客人,還有不少直接到店買臨期打折食品的客人。”鯉城區西街一家便利店的店員告訴記者,喜歡“剩菜盲盒”的消費者不少。
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臨期食品市場規模預計將達401億元,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被“剩菜盲盒”吸引。中研普華發佈的《2024—2029年臨期食品行業市場投資策略及前景預測研究報告》對全國範圍內的8000名消費者深度調研,在臨期食品的消費者中,25—40歲的占68%,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消費者佔54%,有62%的消費者每周購買臨期食品1—2次。
“剩菜盲盒”的接受度為何這麼高?記者走訪了泉州中心市區多家銷售“剩菜盲盒”的麵包店、便利店,商家與消費者頻頻提到“划算”和“不浪費”兩個關鍵詞。這樣的銷售模式,既讓商家降低損耗成本,減少了食物浪費,也讓消費者獲得了高性價比的商品。還有部分消費者則是出於獵奇的心理,想要體驗“盲盒”帶來的未知驚喜。
隨著“剩菜盲盒”關注度的不斷攀升,消費者對於盲盒中臨期商品的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也水漲船高。臨期食品,通常指即將到達保質期,且未超過保質期的預包裝食品,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食用的。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其中新增“消費保存期”標準,以減少食品浪費。如果消費者購買食品后沒有在保質期內吃完,可以選擇在“消費保存期”內繼續食用,前提是按照標籤標示的貯存條件來存放食品。
不過,這並不代表所有臨期食品能毫無顧慮地食用。實際銷售的“剩菜盲盒”,可能因貯存不當等原因導致食物變質,也可能存在不良商家混入的過期食物。消費者購買時,應仔細甄別其中的食物是否有變色、異味、發黴等情況,切不可因價格便宜等原因忽視食品安全隱患。
(相關報導見第十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