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要省出71個西湖 看內蒙古糧倉如何節水又增糧
更新于:2025-03-26 12:23:57

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呼和浩特3月25日電(記者連振)通遼市位於內蒙古東部,2024年糧食產量194.1億斤,同比增加5.1億斤,實現糧食生產“二十一連豐”,是名副其實的內蒙古糧倉。同時,通遼市屬資源型缺水地區,農業用水主要依賴地下水資源,。

  糧食連年豐收的背景下,農業用水的“水龍頭”也日益擰緊,2024年通遼市農業灌溉用水同比節約了8.26億立方米。

  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敖包蘇木朝倫敖包嘎查玉米單產提升專案區(無人機照片,2024年8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既節了水,又增了糧,這是怎麼實現的呢?答案就在土地裡。

  春耕將近,在科爾沁左翼後旗甘旗卡鎮那木吉拉嘎查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工人駕駛挖掘機破土開溝,推土機平整土地,吊車吊運井房,一派繁忙景象。“春播前,我們要建設完成6400畝高標準農田。”那木吉拉嘎查黨支部書記浩斯白乙拉說,“到時這些沙坨子地就變成了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的高標準農田,既節水又增糧。”

  有了高標準農田,應用先進的灌溉技術成為可能。

  “一炮轟”是通遼農民傳統的灌溉方式,水肥計量不精準,既浪費水又難高產。而在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淺埋滴灌就成了“標配”。

  “農作物生長就是三個要素,水、土壤和陽光,缺一不可。”科爾沁左翼中旗花吐古拉鎮的種糧能手劉大鵬說,“我們這裡很多是沙地,水資源匱乏,淺埋滴灌是實現精準灌溉的好方法。”

  科爾沁左翼中旗農牧局副局長張曉軍介紹,淺埋滴灌高效節水種植模式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相比傳統大水漫灌節水60%以上,比噴灌節水20%,平均每畝玉米能節水100立方米以上,且肥料使用率提高10%,一畝地能增產200斤。

  在劉大鵬家的倉庫里,堆放著今年近2萬畝玉米要用的滴灌帶。他介紹,通過合理密植、導航播種、精準灌溉、水肥一體化和籽粒直收,每畝地能打2000斤玉米。“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數位。”

  這是在科爾沁左翼中旗,大面積使用淺埋滴灌技術的玉米田(無人機照片,2024年8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春播漸漸臨近,通遼市近2000萬畝糧田正悄然發生變化,從“吞水巨獸”變成“節水能手”。據瞭解,2025年,通遼市力爭建設高標準農田300萬畝以上,全市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建成面積將達到1000萬畝以上,實現年節約地下水10億立方米,約相當於71個西湖水量。

春日童心種希望
春日童心種希望
2025-03-26 05:54:29
父親的拐杖
父親的拐杖
2025-03-26 05: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