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歷史小說橫空出世。
它一出版,就引發了搶購狂潮,成為了當年現象級的暢銷書。
它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這本書爆火之後,作者當年明月也受到了央視的採訪。
在採訪中,當年明月談及了自己對歷史的感受:
很多人看到的歷史是故事,而我看到的是情感,是痛苦、悲傷、掙扎、追悔莫及。
歷史上薄薄的一頁紙,翻過去,就是很多人波瀾壯闊的一生。
他們的人生裡,同樣有痛苦,有失落,有遺憾,有別離……
當你讀懂了《明朝那些事兒》這5句話,你也就明白了如何去堪破這些遺憾、苦難和無常。
1
關於失去
縱觀史書你會發現,失去是最能造就人的經歷。
當一個人痛失所有的時候,才會一心想去變得強大。
《明朝那些事兒》裡的朱元璋,出身貧苦。
在他給地主放牛的十幾年裡,他最大的夢想,是能和父母生存下去,有口飯吃。
然而在十七歲那年,朱父朱母,以及他的兩個哥哥都接連離他而去。
為了生存,他只得去廟裡當了和尚。
即便如此,其他和尚也總是變著法的欺負他,甚至還逼他出去討飯。
朱元璋因此受盡冷眼,喪失了做人的最後一點尊嚴。
正因為苦到了極致,朱元璋反而沒有怨天尤人,灰心喪氣。
而是逐漸在絕望中蛻變成了一個能堅強面對一切困難的不屈戰士。
後來,他跟隨紅巾軍起義時,遇到的都是如陳友諒、張士誠一般的強大對手。
朱元璋卻不再懼怕,他戰勝了所有人,一步步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就像一句話所說:退無可退唯有進,失無可失唯有得。
一個人一無所有時,經歷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對人生也會看得越透,感悟得越深。
他們明白,若痛失所有再不奮起,真的就一無所有,永無翻身之日了。
這個時候,他們會從心底裡迸發出一種勇氣,這種勇氣,足以讓一個人改寫餘生的命運。
所以說,失去並不一定是壞事,當你沒什麼可失去時,恰恰是人生得到的開始。
2
關於遺憾
施耐庵曾道:早知今日,悔不當初。
世人總會在不知結局時,做出一些讓自己遺憾不已的事情。
等到一切已成定局時再來追悔,永遠於事無補。
《明朝那些事兒》中講到朱元璋死後,新即位的皇帝朱允炆想鞏固統治,於是大力削藩。
按理說這種從叔伯手中奪權的事,應該一動手,就快刀斬亂麻,以免後患無窮。
但隨著五六個藩王被處理掉,朱允炆又說:削藩不可操之過急,唯恐天下讀書人唾棄。
而這一遲疑,也給了燕王朱棣造反的時機。
據歷史記載,在朱棣造反之前,還發生了一件事情。
朱元璋忌日時,朱棣本應去京城祭拜。
但朱棣深知,此去京城兇險,於是就稱病,讓自己的三個兒子替他前去。
面對送上門來的三個人質,朱允炆本可以將他們扣留用來要挾朱棣。
魏國公徐輝祖也勸他,絕對不能放他們回去,否則就是放虎歸山,後患無窮。
但朱允炆還是不聽,放走了這三人。
直到後來這幾人跟著朱棣一起奪走了自己的皇位,他才哀歎:悔不聽輝祖之言!
可惜這世間最殘忍的事情,就是從來都沒有如果。
詩人張棗曾說:“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很多人在追悔往事時,也總是會想:如果當時換種選擇,結局會不會不同。
可人生沒有回頭路可走,一切都不會重來。
與其耗盡時間哀歎過往,不如用心走好餘下的每一步。
如此,才是對生命最大的不辜負。
3
關於處世
人到了一定年紀,見多了骯髒,薰染了利欲,才會發現,活得乾淨有多麼難得。
然而明朝有一個人,卻用一生,將乾淨二字活到了極致。
他出身貧寒,卻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操守,始終不為物欲所迷。
身居高位后,他也依舊清廉正直,為官幾十年,從未貪過汙、受過賄。
他就是高吟“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
於謙當時所在的官場,貪污腐敗,賄賂公行。
地方大員進京,都必須攜帶重金厚禮,送給掌權的太監。
但於謙非常鄙視這種行徑,從不肯行賄,他每次進京,只帶隨身行裝。
也正是因此,於謙被很多當權小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他們一起誣殺了於謙。
於謙死後,錦衣衛去抄於謙的家,卻看到他家徒四壁,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
這一幕,也讓很多錦衣衛潸然淚下。
《明史》裡曾這樣盛讚於謙的品格: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他一生仰不愧天,俯不怍地,心裡更是光風霽月,一片坦蕩。
他活出的人格高度,的確可與日月爭輝。
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說:“非心裡極乾淨,無纖毫貪求之念,不能盡力生活。”
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裡,很多人都被物慾薰染,變得貪婪、嫉妒、傲慢,虛偽……最終活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
但無論世界如何污濁,你我生於世間,就當有所追求:
要做就做一朵白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要活就活出秋菊的氣節,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
不管前路如何黑暗,坦蕩做人,清白處世,我們便可擺脫污濁,活出內心的高貴。
4
關於無常
《牡丹亭》裡寫道:風無定,人無常。
人生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前一刻還是風光得意,后一刻便是大雨滂沱。
更無力的是,哪怕你再有本事,也無法跟命里的無常對抗。
《明朝那些事兒》裡提到的猛將常遇春,頗有軍事才能。
他進能衝鋒陷陣,奮勇殺敵,退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且從無敗績。
然而這樣一個厲害人物,卻在一次班師回朝中,暴病而亡,年僅四十。
還有人稱明朝第一首輔的張居正,生前權傾天下,受到無限恩寵。
他以帝師之名獨裁擅權,一改官場頹靡習氣,使明朝的滅亡推遲了至少五六十年。
可就在張居正死後不久,萬曆皇帝就下旨抄了他的家,還差點將他挖出來鞭屍。
常言道,世事無常,禍福難料。
我們在這世間穿行,就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意外,經歷意想不到的波折。
而一個人應對無常最好的方法,無外乎八個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
當你以坦然之心面對一切未知,就會發現,不幸中也隱藏著驚喜;
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世間苦樂,那麼生死也不過是大夢一場。
5
關於苦難
我們在看別人的命運時,總會覺得,苦難只是人生中的一塊跳板。
跳過去了,功成名就,富貴榮華。
等到自己也身處這種煉獄之中才知道:與苦難同行的日子,一分一秒都是煎熬。
哪怕前方錦繡成堆,這條路,你也不會想走第二次。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明朝那些事兒》里,風流才子唐伯虎的故事。
唐伯虎的人生悲劇開始於二十五歲,那一年,他目睹了父母、妻兒、妹妹相繼離世。
這些生離死別的痛苦,讓他頹廢了許久。
後來為了完成父親遺願,他決定去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結果又因為成績太好,被人誣陷作弊,剝奪了做官的資格。
歷經此事後,唐伯虎對官場心灰意冷。
可當他狼狽回到家鄉,等待他的,又是親戚朋友的挖苦嘲笑,惡語相向。
在殘酷的事實面前,唐伯虎徹底絕望了。
他不再有夢想,不再有追求,每天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最後鬱郁而終。
苦難,對任何人來說,從來都不是可以輕描淡寫揭過去的兩個字。
它是一生的掙扎與絕望。
沒有人可以一輩子順遂無憂,你我也終將與苦難迎面相逢。
在與苦難交手的日子里,記得告訴自己:不管有多苦,熬過去,挺住意味著一切。
只要不停下腳步,堅定不移地去翻越人生的高山,我們終會在途中,找到抵禦自身絕望的力量。
▽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裡,講述了從1344年到1644年,明朝三百年間的歷史。
在這三百年間,無數人不斷地掙扎,想出頭、想出名、想實現人生理想。
雖然最後的結局有好有壞,但他們都活出了自己的風采。
當你身陷困頓,不知該何去何從時,不妨多看看這些過去的歷史。
正所謂,讀史明智,鑒往知來。
歷史沉澱出來的智慧,必將讓你更加通達地看待世事,更加清醒而理智地活在當下。
而這些歷史人物的人生際遇,也將穿越史書,指引一代又一代的人超越苦難,過好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