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炎症,大家通常會認為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小毛病”,如嗓子發炎、傷口感染、口腔潰瘍、肺炎等,認為扛一扛就好了。
但實際上,炎症與癌症密切相關,有時甚至可能成為癌症的“幫兇。接下來,很可能改變你對炎症的看法。
一、從炎症發展到癌症,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炎症是機體對各種損傷因數的一種防禦反應,是機體損傷、抗損傷和修復三位一體的過程。嚴格來說,“炎症”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常見的病理過程。
長期存在的炎症是導致癌症的高危因素之一,患癌風險要高於普通人群。因此,當身體出現炎症相關癥狀並確診為炎症時,應積極進行治療,以避免炎症在人體內長期存在。
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王伯軍表示,慢性炎症是一種長期的疾病,會在幾個月甚至幾年當中逐步發展。一些疾病可能對免疫系統產生不利影響,引起體內反覆或持續的低水準炎症,可能導致DNA損傷,從而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長期慢性炎症的持續刺激還會引起細胞不同程度的增生,其中不典型細胞增生被歸類為癌前病變。癌前病變可分為高級別、中級別和低級別三種,其中高級別的癌前病變如果不積極治療,可能在短時間內發生惡變,最短時間為2~3個月。而一般情況下,常見的炎症需要大約10年或更長的時間才有可能轉化為癌症。
當然,由於個體體質差異,癌變的時間會因患者具體身體情況而異,並且炎症發展成癌變與炎症的位置、感染區域以及個人情緒等因素都有關係。所以,想要阻止癌症的發生,及早採取措施來管理和緩解慢性炎症至關重要。
二、六分之一的癌症,都是炎症引起的
2008年,《柳葉刀腫瘤學》刊登了一份由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該報告指出,全球約有1/6的癌症是由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
而以下5種常見炎症,可能伴隨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嚴重的癌症,需要及時了解風險及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做好預防潛在癌症風險的重要一步。
1.乙肝病毒性肝炎→肝癌
乙肝病毒在肝內持續複製,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未得到及時治療,有可能演變為肝癌。
2.腸炎IBD炎症性腸病→腸癌
由慢性潰瘍導致的結腸炎被廣泛認為與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有關。
3.萎縮性胃炎→胃癌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幽門螺桿菌引起的胃部反覆胃炎和潰瘍可能導致萎縮性胃炎,而後者是胃癌的一種癌前病變。
4.高危型HPV病毒持續感染宮頸炎→宮頸癌
女性由於雌激素的原因,更容易出現身體炎症。雖然並非所有宮頸炎都會導致癌變,但由高危型HPV病毒引起的宮頸炎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演變為宮頸癌。
5.胰腺炎→胰腺癌
80%的胰腺癌患者都有胰腺炎的病史。急性胰腺炎若反覆發作且得不到妥善治療,可能演變為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是一個重要的胰腺癌前病變,特別是在家族性或鈣化性胰腺炎的情況下。
三、慢性炎症是長期病,促炎、抗炎食物如何選?
2021年4月,一項涉及15個薈萃分析回顧性研究,調查了400萬人的數據,發現促炎飲食與27種慢性病和早亡風險呈正相關。
研究結果明確顯示,促炎飲食與心臟病發作、過早死亡、腸癌、胰腺癌、呼吸道癌、口腔癌以及抑郁症等疾病存在明顯的相關性。
這也提醒我們,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減少促炎食物的攝入,有望降低慢性病的發病風險,提升整體健康水準。
那麼,生活中哪些屬於“促炎食物”,哪些又屬於“抗炎”食物呢?
根據膳食炎症指數評分,以下3類食物都被歸類為促炎食物:
1.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過量攝入可能刺激炎症分子表達,包括精細主食和高糖食物。
2.高鹽食物
高鹽攝入不僅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還可能刺激炎症反應,對器官造成損害。
3.含反式脂肪酸食物
含有起酥油的麵包、含有植脂末的奶茶、含有代可哥脂的巧克力、含有人造奶油的蛋糕等都属于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物,長期攝入與較高水準的炎症標誌物有關,可能促進炎症發生。
而想要幫助抗炎,可以適當多攝入以下“抗炎食物”:
1.茶多酚
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腫瘤等功能,綠茶是一個良好的選擇。
2.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具有結合致癌物質、促進腸道健康、刺激腸道產生短鏈脂肪酸的作用,從而有助於預防結直腸癌。研究數據顯示,每天攝取10克膳食纖維的食物,可將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降低約10%。
3.omega-3脂肪酸
可通過多種途徑發揮抗炎作用,包括影響花生四烯酸的代謝、提高細胞膜EPA和DHA脂肪酸的比例。
4.維生素 D
通過抑制炎性過程減緩癌症的進展。因此,建議老年人每天補充15微克左右的維生素D製劑。
慢性炎症不只是“小毛病“,長期不干預,會影響身體健康和生活品質。而通過科學合理的膳食選擇,我們可以更好地降低炎症發生風險,維護身體的健康,享受更長壽的生活。
參考資料:
[1]《從炎症到癌症,可能只有兩三步!這些飲食一定要避開…》.科普中國.2022-01-03
[2]《從炎症到癌症有多遠?這5種炎症,請儘早治療》.四川省腫瘤醫院.2023-05-18
[3]《"抗炎飲食"走紅!抗炎食物和促炎食物都有啥?快收好!》.科普中國.2022-11-1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