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燒、電擊、刀割、蟲鑽、蟻爬……這些形容只是疼痛患者經歷的一部分。在他們看來,劇烈痛感無法用語言簡單描述。
然而,大多數人選擇忍耐疼痛。有數據顯示,在中國,90%以上的人經歷過身體疼痛,僅有28%的人會及時採取行動,甚至有20%的人選擇“讓時間來治癒疼痛”。
今年10月21日是“世界鎮痛日”。對疼痛的認知直接關係著患者診治的及時性,更影響著其生活品質。
根據國際疼痛學會最新修訂的定義,疼痛是一種與實際或潛在的組織損傷相關的不愉快的感覺和情緒情感體驗,或與此相似的經歷。
“疼痛的基礎是機體組織的損傷,所以疼痛的出現,意味著某個組織或者器官、部位出現了損傷,需要重視”。近日,武漢市第一醫院疼痛科主任、主任醫師馮丹在接受九派新聞採訪時表示。
他介紹,疼痛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心情,持續下去還會影響休息、吃飯甚至睡眠。“長此以往,免疫力不可避免地會下降。”
一位女子感到腰痛。圖/VCG
事實上,早在2004年,國際疼痛學會就提出,“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
“忍痛絕對不是一種美德。”在臨床深耕疼痛治療的馮丹直言,忍痛只會掩蓋病情,不利於早期發現疾病。一味忍痛,還可能使簡單的病複雜化。如感覺疼痛,建議儘早處理。
當疼痛未及時緩解,持續超過一個月時,已經形成了“慢性疼痛”。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經過重新修訂,首次將慢性疼痛作為獨立的疾病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1)目錄。
《中國疼痛醫學發展報告(2020)》顯示,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人,且正以每年1000萬至2000萬的速度增長。疼痛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後第三大健康問題,嚴重影響人們健康。
根據《我國五區域疼痛領域調研報告》,在我國,門診最常見的慢性疼痛有頸肩腰腿痛、神經痛、癌痛、軟組織痛。
然而,“疼痛所包含的資訊太多了,非專業人士很難具體區分。”馮丹解釋,內臟器官、頸腰椎疾病、關節軟組織都會引起疼痛,但具體是哪種原因,普通人很難區分開。
因此,他提醒,重要部位如頭、胸背、腹部等的突發劇烈疼痛,需要立即就醫;重要部位一般的疼痛超過一天,應引起重視;非重要部位的疼痛,超過三天應及時處理。
九派新聞記者 胡冰月
編輯 辜子旋 武菲菲
【爆料】請聯繫記者微信:linghaoji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