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糖就不會得糖尿病嗎?醫生解釋關於“糖”的四個誤區
更新于:2025-04-11 02:17:47

糖尿病是一種廣泛存在的體內代謝失衡疾病,尤其在當前社會環境下,該病症的發病率正持續不斷地逐年增長。許多人認為,少吃糖就能預防糖尿病,甚至認為吃糖過多是唯一的罪魁禍首。可是,糖尿病真的只是“糖”惹的禍嗎?克服這項難關絕非簡單可成之事。

錯誤觀念之一:過多攝入糖分是罹患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很多人認為糖尿病的發生與糖的攝入量直接相關,吃糖多、吃甜食就容易患糖尿病。此觀念具有局限性。糖尿病的產生並非僅由糖分攝取所致,它是多重因素交織影響的產物。

糖尿病1型與2型兩大類型。第一型糖尿病往往源於免疫系統對胰島細胞的侵襲,致使胰島素生成匱乏而誘發,其成因與糖分攝取量無直接聯繫。而第二型糖尿病和胰島素抗性緊密相連,胰島素難以發揮應有功能,從而使得血糖濃度上升。II型糖尿病的幾個重要促成因素涉及體重過度增加、缺乏體育鍛煉、不恰當的飲食習慣以及家族中的遺傳傾向等因素。

雖高糖攝取或會加重超重狀況,致使患2型糖尿病幾率升高,但糖尿病成因並非僅為糖分攝入。眾多的流行病學資料均指出,體重超標與身體活動不足是促使2型糖尿病發生的主要因素。美國糖尿病學會的研究顯示,高糖飲食習慣會導致體重增加與胰島素敏感性降低。不過,糖尿病的發病並非僅僅由這一因素造成。

錯誤觀念二:僅僅依靠減少糖分吸收,就足以阻擋糖尿病的出現。

雖然減少糖分的攝入有助於控制體重和血糖,但僅僅通過控制糖的攝入並不能完全避免糖尿病。糖尿病的預防應當是一個系統性的健康管理過程,涉及飲食、運動、體重控制等多個方面。

首要的是,調節卡路里的吸取極為關鍵。如果一個人長期攝入過多的熱量,尤其是來自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熱量,即使不吃糖,也可能導致肥胖,從而增加糖尿病的風險。一項規模巨集大的英國研究顯示,體重超標是罹患2型糖尿病的首要風險因素,其佔比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過了三成,這些人曾遭受過肥胖的困擾。

其次,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規律的運動、健康的飲食結構和保持適宜的體重,才是防止糖尿病發生的根本措施。身體活動不但有助於削減體脂、促進肌肉構建,而且能增進胰島素的反應能力。美糖尿病協會研究顯示,適量鍛煉能使大約30%到50%人群罹患糖尿病的幾率有所下降。

誤解三:攝入糖分必然致使血糖急劇上升

糖尿病病人通常需要管理糖分摄取量,不過這並不表明他們一定要徹底杜絕糖分。事實上,糖的攝入量和血糖水平的關係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簡單。

血糖的升高程度不僅與攝入的糖量有關,還與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食品的類型以及個人的胰島素敏感性密切相關。所謂的“糖分”涵蓋了蔗糖、葡糖以及果糖等多種類別,且各類糖分對血糖水平產生的影響是有所差異的。

例如,蔗糖(常見於甜食中)和葡萄糖(常見於葡萄、蜜糖中)的血糖反應速度相對較快,而果糖(如蜂蜜中的成分)對血糖的影響較小。均衡的飲食安排不僅需調控糖類的攝取,更需重視整體碳水化合物的吸納以及膳食纖維素所佔的比例。食物中的膳食纖維能夠説明降低糖分被機體吸收的效率,從而避免血糖水平出現劇烈波動。

吃糖本身並不一定意味著血糖立刻升高。一項研究表明,當將蛋白質與脂肪伴隨高糖食品一同攝取時,能有效調節血糖上升的速度。例如,吃一塊巧克力時,如果搭配一些堅果,可能會使血糖反應變得更加平穩。糖尿病患者管理糖分攝取時,需更重視全面飲食均衡,而非僅僅排斥特定食品,以確保膳食結構合理。

錯誤觀念四:糖尿病並非無法改善,妥善管理即為關鍵所在。

許多人認為糖尿病一旦得了,就無法逆轉,只能通過藥物來控制。隨著醫療研究持續進步,我們日益明瞭,對初期2型糖尿病病患採取主動的生活習性調整措施,能夠促使血糖狀況得以“改善”乃至“恢復”。

例如,一項在英國進行的名為“DiRECT”的研究發現,通過減肥和改變飲食結構,約三分之一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夠實現糖尿病的“緩解”。研究者發現,當這些患者減少10%以上的體重,並保持健康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時,他們的血糖水平顯著改善,有些人甚至不再需要依賴藥物。

糖尿病的管控不只靠藥物支撐,當代醫療體系愈發注重全方位治療手段,涵蓋膳食調節、身體鍛煉及心理調適等多方面。憑藉這些綜合性的策略,眾多糖尿病患者能夠成功地調控自身的血糖數值,預防併發症的出現。

糖尿病的預防和治療並不是單一的“減少糖分”問題,而是一個綜合的健康管理過程。在這一歷程中,人人皆可藉助合理的飲食安排與積極的生活模式,對糖尿病做出拒絕的姿態。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