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過得太難受了。”
張先生查出糖尿病後,家裡人對他進行了嚴格的飲食控制,米飯麵條等主食只能吃一小碗,各種蔬菜倒是準備了不少,肉也只能吃幾塊,因為他不但血糖高,血脂也出現了異常。原來飯量很大的他,沒幾天就受不了了,感歎這樣的日子太難過了。
在糖尿病人群中,存在像張先生一樣感覺的人有不少,實際上糖尿病人出現這樣的感覺,表明飲食控制是失敗的。要知道糖尿病人更要講究吃飽又吃好,否則會引起 全天 血糖紊亂而導致血糖更加難以控制。
人之所以要吃飯,是要從食物中獲取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營養學上以熱量來計算,能提供熱量的營養物質主要是食物中的三大營養素,其中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的葡萄糖也就是血糖提供65%左右的熱量,脂肪捐贈20%左右的熱量,蛋白質提供15%左右的熱量。
而且機體首先會利用血糖提供的熱量,只是在血糖提供的熱量不足時才會運用脂肪和蛋白質提供熱量。很顯然,如果從食物中獲取的血糖過多,就會導致血糖過剩而引起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人控制飲食的根本在於限制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就是主食吃得過多。
而我國居民的飲食結構是以主食為主的,所以一旦少吃了主食就會有吃不飽的感覺,儘管糖尿病人會把蔬菜量加大,但由於蔬菜所含熱量很少,胃在缺少主食的情況下,會很快將蔬菜推送進腸道,胃中空空如就會給大腦傳遞需要進食的信號,於是饑餓感便產生了。
由此可見,要避免飯後很快產生饑餓感,就需要減慢胃排空的速度,原本主食承擔著這項任務,但糖尿病人又需要限制主食,怎麼辦?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因為蛋白質在胃腸中消化速度是最慢的,停留在胃中的時間也相對更長,很好地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加之我國居民在飲食上普遍存在優質蛋白攝入不足的問題,糖尿病人更應當注重這方面的彌補,所以在減少主食量的同時,應當增加富含優質蛋白食物的攝入量,比如牛奶、雞蛋、瘦肉、豆製品、堅果等等。
從營養學以及防病養生方面來說,人體每天所需要的優質蛋白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1-1.2克,換算成食物,一個成年人每天需要吃一個雞蛋、半斤牛奶、二兩瘦內、二兩豆製品、10-15克堅果才能滿足需要,把這些食物分配到三餐中,不但提供了機體需要的優質蛋白,還有助於產生飽腹感耐饑餓,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事。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豆製品在糖尿病飲食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每天都應當有,不喜歡吃肉的人還可以用豆製品來取代,研究顯示:糖尿病人養成常吃豆製品的飲食習慣,將會有如下獲益:
心腦血管病的發生風險可下降8%;高血壓的發生風險可有9%的下降;超重及肥胖的發生風險可下降13%。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
注:本文所涉及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