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的“酸酸草”:心形葉子,酸中帶甜,遇見請珍惜!
更新于:2025-04-10 10:01:45

在廣袤的農村土地上,生長著數不勝數的野生植物。這些植物給70、80後的我們帶來了許多歡樂的回憶,比如白茅草的花序茅針、美麗的薔薇科植物金櫻子,以及春夏季節遍地開花的各種泡,這些都是我們兒時難以忘懷的記憶。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種我們這一代人常吃的零食——它是一種心形的樹葉,因為富含草酸,吃起來酸酸的,它就是酸酸草,學名叫醋漿草。

酢漿草在農村非常常見,我小時候特別喜歡採摘它的葉子,玩弄它的果實。每當它的果實成熟后,輕輕觸動就會彈射開來,十分有趣。酢漿草還有許多別稱,如三葉酸、三角酸等,都與它的形態有關。其實,酢漿草這個名字的由來就是它的酸性,在古代"酢"即醋的意思,所以酢漿草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很酸的草。

酢漿草屬於酢漿草科酢漿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這種植物通常以匍匐的方式生長,偶爾也會斜升生長。它的分枝很多,節處會產生氣根,可以就地生根。它的葉互生,是掌狀複葉,每片複葉上有3片心形小葉。酢漿草的花期在夏季,開黃色的花,腋生,傘形花序;果期則在6到8月,果實成熟後會自動彈出,種子有20餘粒,扁卵形,呈褐色,大小如同火龍果籽一樣。

宋代的《圖經本草》就有詳細記載這種植物:"酢漿草葉如水萍,叢生。莖端有三葉,葉間生細黃花,實黑。" 描述的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酢漿草。目前,酢漿草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佈,常見於荒野路旁,是一種民間常見的草本植物。

儘管酢漿草在民間很常見,但它的用途廣泛,既可以作為食材也可以入藥。酢漿草最早在唐代的《唐本草》中就有記載,其應用歷史超過1000年,可見其價值非常高。如果在野外遇到這種植物,不妨採集一些備用。

食用價值

酢漿草是可以食用的,可以涼拌或炒食,是春夏季節不可多得的野菜之一。尤其在夏季,用酢漿草熬湯,由於其含有大量的草酸,具有很好的健胃效果。胃口不好的朋友可以嘗試一下這種野菜。不過在民間,人們很少將其炒食,一般都是直接生食,其酸味也能增加食欲。我小時候便經常品嘗這種植物的葉子,至今依然印象深刻。

事實上酢漿草不僅現代人食用,古人也食用。在《唐本草》中也有記載:"夏月採葉用之,嫩時小兒多食之",這表明很多習俗其實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習慣在全國南北差異很大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一致,例如大人告诫孩子蛇莓有毒不能吃。

藥用價值

除了作為食材外,酢漿草也是一種傳統的中草藥材料。酢漿草以全草入藥,四季都可以採收,但夏秋兩季是最佳時機。洗净后曬乾就可以使用,有清熱利濕、涼血散瘀、消腫解毒的效果。

在《生草藥性備要》中就有記載:"酢漿草殺蟲止痛,散熱消腫,理跌打,散瘀血,煲酒服,又乾水止癢"。此外在《醫林纂要》中也有記載:"補肺瀉肝,除熱氣,去瘀血,斂陰",可見其藥用價值也是非常高的。農民朋友們,你們是否瞭解了呢?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了。大家對酢漿草有所瞭解嗎?你認識酢漿草嗎?小時候是否嘗試過酢漿草這種小零食呢?在你的家鄉是否有酢漿草這種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