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孩子的性格會受到外部環境的綜合影響,家庭環境、親子關係等都會成為改變孩子性格的不確定因素。
很多父母會忍不住焦慮,究竟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引導孩子,才能讓他有好的性格,有好的命運,有好的前途?
其實,孩子的性格、命運,雖然離不開後天的自我奮鬥,但同樣離不開從小到大父母的陪伴和引導。
從孩子一句“媽媽,小貓好可愛啊!”開始,父母不同的應對,就會開啟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孩子:“媽媽,小貓好可愛啊!”
媽媽:“是的,這隻小貓真的好可愛,這麼大的眼睛,看起來棒極啦!”
引導孩子在安全距離內,跟著孩子的情緒走,孩子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因為,孩子接收到了媽媽對他愛的反饋。
很簡單:重複孩子話語中跟情感有關的詞,重複孩子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這樣彼此都會很幸福。
何為“無關反應”?
孩子:“媽媽,小貓好可愛啊!”
媽媽:“你作業寫完了嗎?”……
冷局!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父母的溝通中,經常得到諸如此類的無關反應,那麼長大後,孩子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從而變得沉默寡言或者冷漠。
孩子:“媽媽,小貓好可愛啊!”
媽媽:“昨天剛有報導說,有人因為摸了流浪貓被抓,感染了狂犬病,死了!”……
呃!
相信這是育兒環境中,屢見不鮮的“逆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父母可能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也可能不過是無心的脫口而出,但是孩子的感覺呢?
一種欣喜、幸福的能量被父母毫不留情的擰了回來,成為成年後孩子每每“毒舌”卻渾然不知已經得罪了人的原罪,他們會把情感逆轉發揮的淋漓盡致。
孩子:“媽媽,小貓好可愛啊!”
媽媽:……(刷手機、聊天、拍照,行色匆匆)
……
父母的冷漠,就是孩子冰封自己的前提。
不要覺得孩子怎麼動輒什麼都不給你講,也不要覺得孩子越長大越有距離感。冷漠和距離感,是父母一點一滴積累而成,因果迴圈的必然結果罷了。
如果你彼時彼刻真的很累,真的很想獨自呆一會兒,不願意回應孩子,不妨直接告訴孩子:“寶貝,媽媽有些累/煩/不想說話,這是媽媽的問題,媽媽想自己待一會,好嗎?半個小時後媽媽再陪你玩吧!”
和顏悅色,簡單拒絕,告知原因,並且讓孩子明白問題不是因為他。搞定,孩子會獨自玩的很開心,也會格外關注媽媽的小情緒。
我們可以不懂教育,我們也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教育專家,才能生孩子養娃,但是作為父母,為人父母,一定要努力保持一顆尊重孩子的心,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來看待。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同時,也是父母的一場自我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