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總是發脾氣 知曉青少年心理,要看到情緒背後的需求
更新于:2025-04-06 00:46:21

樂樂在吃飯時,不小心把裝米飯的碗碰到了地上,碗也摔碎了。媽媽看見了l立即說:“你吃飯的時候總是不老實,看看吧,剛買的碗就被你打碎了。”

樂樂聽了媽媽的話,一下子哭了起來。媽媽沒理他,把地面收拾了一下,又給樂樂盛了一碗飯,同時告訴他:“你要是再把碗打碎了,就別吃飯了。”樂樂聽了大叫起來:“不吃就不吃!”然後把筷子一摔,就走回自己的房間了。

媽媽更生氣了,她追上樂樂開始訓斥:“明明是你做了錯事,不僅不道歉,還在這裡發脾氣,我看你又欠揍了!”樂樂瞪著媽媽,緊握著拳頭,歇斯底裡地喊起來。媽媽大聲制止他:“不許喊,否則我就要打人了。”

樂樂把媽媽推出門外,“砰”地關上了門,哭了好半天。媽媽也氣的不得了,飯也沒吃好。樂樂不是第一次這樣了,總是因為小事發脾氣,做了錯事也不認錯,怎麼說都不管用。媽媽還因此打過他幾次,可是他的壞脾氣卻總是改不了。

生活中像樂樂媽媽一樣的家長也有很多。他們無法接受孩子的壞脾氣,看不得孩子不講道理。當孩子犯錯時,他們希望孩子能夠立即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否則就是不懂事。

可是,事實上未必如此。有心理學家專門對憤怒情緒做過研究,他們發現,一個人最憤怒的時候實際上是最脆弱的時候。憤怒背後的原因是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被理解,沒有被愛。憤怒是他們的一種求救方式,他們希望通過發脾氣來引起身邊人的關注。

特別是孩子,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情緒調節能力差,情緒失控的次數會更多。如果大人不能看到孩子憤怒背後的心理需求並給予回應,孩子的憤怒會越來越多,情緒越來越不穩定。在大人看來,這樣的孩子就是任性,脾氣大,性格不好。

有一位媽媽,她的兒子就有過類似的表現。這個孩子生性調皮,平日里活潑愛動。媽媽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她擔心兒子惹禍,總是不斷地提醒和糾正他的行為。有一次,兒子在遊樂場玩耍時把別的小朋友撞倒了,小朋友哭起來。

媽媽就要求兒子給小朋友道歉,但是她兒子死活都不肯,媽媽氣得打了他兩下,他的兒子竟然還手,對著媽媽又踢又打。在眾目睽睽之下,媽媽覺得很尷尬,把兒子狠狠訓了一頓,然後把他拉回了家。

其實,她沒有意識到,兒子把小朋友撞倒之後,內心是很恐懼的。媽媽沒有看到他的心理需求,一上來就指責他,並且要求他道歉。他的內心極為不安,媽媽的訓斥讓他覺得自己很差勁,媽媽不愛他了,他很無助,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他變得憤怒,他的憤怒就是一種求救的方式。

孩子的憤怒更讓媽媽覺得他不可理喻,在那麼多人面前,媽媽也覺得難堪。情急之下,她習慣性地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來壓制孩子的憤怒情緒。無論結果如何,她的行為只會加劇孩子的問題。

如果媽媽能夠看到孩子憤怒的真實原因,先對孩子進行安撫,好好和孩子溝通,就不至於鬧得一團糟了。

後來,這位媽媽聽從一位做家庭教育的朋友的建議,開始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一次,她的兒子在拼裝積木時,嘗試了好多次都沒有成功,氣得把積木撒了一地。媽媽讓他收拾一下,他不僅不收拾,還故意踩爛了一個。

這一次,媽媽沒有發火,而是走到兒子跟前,蹲下來告訴他:“我看你好像很生氣啊,是因為沒有拼裝成功嗎?”

她兒子點點頭,情緒立馬緩和了一些。媽媽接著說:“這個造型確實不好組裝,我曾經試了好幾次,也沒有成功。你能組裝到這個程度,已經很不錯了,比媽媽還厲害呢!”

兒子的眼神忽然亮了,已經不怎麼生氣了。媽媽接著說:“這樣吧,爸爸快下班了。等爸爸回來之後,我們一起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組裝成功。現在我們把積木收拾好,等著爸爸回來,好嗎?”

兒子又點點頭,愉快地接受了媽媽的建議,很快把積木收拾好了。

孩子發脾氣時,媽媽接納他的情緒,看到了他情緒背後的需求,並且給予了恰當的引導,孩子的情緒很快就平復了。只要她能夠一直堅持,相信孩子憤怒的次數會越來越少,性格也會越來越好。

所以,孩子的壞脾氣有時候是父母帶出來的。孩子發脾氣時,父母不同的回應造成了孩子不同的性情。

當孩子再發脾氣時,父母不要急著壓制,而是要看到他們情緒背後的心理需求,然後好好回應。如果把應對孩子的情緒當作一次教育機會,大人和孩子就可以一起成長。

校對 莊武

好好睡覺
好好睡覺
2025-03-26 14:08:03
運動建議
運動建議
2025-03-26 1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