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硬碰硬和講道理都沒用,真正有效的是後退一步
更新于:2025-04-06 01:15:25

糖糖在《別讓情緒綁架愛》中說:

父母情緒越穩定,孩子內核越強大,父母狀態越鬆弛,孩子內心越豐盈。

再讀到這句話時,我篤定它不是道理,而是實戰得來的經驗,我讀到的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這些年養育孩子過程的心得。

糖糖是我很尊敬的一個心理諮詢師,也是我的好友。她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很清晰和清醒,也治癒著我的失落和不開心。

當她的書再版時,我跟她說:我要寫夠40篇讀後感,要深度去關聯和覺察。

要寫下我養育孩子的全復盤過程,也要寫下我輔導父母過程中的一些覺察和反思。

這篇就是第40篇覺察短暫的終結,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只是我對這本書的暫時放下,可是從糖糖書中學到的知識,躍遷的思維以及共情到感受和舉一反三的實戰,經久不息。

糖糖讓我明白了,心理學是如此的迷人,可她從來都是客觀、理性和開放的態度。

如果有人說心理學不好,我可能不會反駁,但我絕對不認同。

可在糖糖看來,條條大道通羅馬,心理學是好,但未必所有人都認同,只要別人能在其它學科中得到同樣相通的思維和認知提升,都挺適配。

在糖糖的字裡行間里,我看到了通透、智慧、豁達和放鬆。

她像一個智者清晰又清醒,可是她又不會較真,也不辯駁,一直很從容。吃喝玩樂是她的生活,city walk是她的日常。

有著老天賞飯吃的天分,有著美麗精緻的容顏,也有著冷靜和特立獨行的人生。

她活成了我羨慕的樣子,也活成了我努力也無法企及的狀態。

有人如果想深度接近糖糖的靈魂,跟她學習家庭教育和心理學,自行下單她的家庭教育心理學書籍:《別讓情緒綁架愛》。好評如潮,買了賺翻。

我並嫉妒糖糖,只是為她高興,也欣慰她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言歸正傳,即便我喜歡她的思想到骨子裡,我也無法學習她的生活方式,我得搞青春期的娃,得去為我的家庭教育事業舔磚加瓦。

說說我在《別讓情緒綁架愛》中學到的一些理念:

首先,教育青春期孩子,硬碰硬和講道理絕對不行。

我見過很多父母都對孩子“用強”,恨不得把自己半生得來的經驗,都餵給孩子。

完全不管孩子想不想聽,能不能聽得進去。

拿著“我為你好“,”我是你老子,你就得聽我的“,要麼灌一點正確的道理和沒啥用的雞湯。

話說這年頭,孩子都見過世面,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孩子懂得的道理比家長可多太多了。

家長那老一套玩意,過時了,不新鮮了,沒用了,匹配不了孩子的需求與時代了。

還拿著自以為是的正確來教育孩子,孩子叛逆家長不是很正常嘛。

放下說教,放下道理,才能親子和諧,才有可能柳暗花明。

其次,放下父母的焦慮和情緒,通過父母的改變影響孩子改變真的管用。

最近有個很深的體驗,父母有時搞不贏孩子,就會埋怨自己改變沒用,埋怨老師給的方法不對。

有父母憤怒地跟我說:

你可別再說讓我改變的話了?也別讓我放下焦慮了?你就告訴我該怎麼改變孩子就行,怎麼教育孩子,才能讓孩子積極上進,改掉厭學和愛上學習就行。

這個時候,我有意識的深呼吸,選擇後退一步,覺察父母是不是太焦慮了?父母的情緒崩潰了?父母開始懷疑自我改變的意義?

我跟糖糖說:其實我挺難過,覺得自己都這麼努力了,還有做不到的時候,就有點挫敗感。

糖糖告訴我:

改變本來就很難,只有少數人能做到。人本來就只能自助,所謂的別人説明也只是恰逢當時,主體還是他自己。包括心理諮詢,也只能是對一部分人有效果,沒有萬能藥。對自己,別看輕別人,對別人,自己永遠只是配角。

聽完糖糖這個話,我的眼淚快都掉下來,這個女人的觀點和言論太治癒了。

是的,我們不能改變所有人,唯有改變自己,清醒而獨立。

最後,父母懂一些心理學,養孩子輕鬆前行,事半功倍。

我是學習心理學的受益者,大概從2017年接觸心理學到現在,一直在學習和精進的路上。

當時學習心理學的初衷和動機,只是為了緩和跟我娃的關係,只是不想自己再窩囊和渾渾噩噩下去了,我想改變,想變好。

自己也算是一個愛學習,有韌性的人吧,從決定學習的那一刻到現在7年時間了,持續堅持學習著。

我家娃之前很糟糕,成績很差,很偏執,也差點抑鬱,是我通過自救後,同步救贖了我的孩子,所以我一直說:心理學拯救了我的全世界。

這些年,我學會更多的是後退一步,不去改變孩子,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自我改變,過程雖然艱辛,但結果還算不錯。

本內容為虛構小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所有人物、地點和事件均為藝術加工,請理性閱讀,切勿對號入座

做人的底線,就這7句
做人的底線,就這7句
2025-03-26 07:52:15
如何把菜種到太空去?
如何把菜種到太空去?
2025-03-26 07: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