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區樓下聽到兩個媽媽聊天,一個說:"我家孩子寫作業特別磨蹭,每天都要催到半夜。"另一個立刻接話:"我家也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改不了。"其實啊,孩子的很多問題,根源往往在父母身上。
有些家長總抱怨孩子不聽話、沒規矩,卻很少反思自己的行為。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經濟條件不好,而是父母帶著這些壞習慣,卻指望孩子能自動變優秀。
一、手機不離手,卻要求孩子專注學習
現在很多家長有個奇怪的雙標:自己可以躺在沙發上刷短視頻到深夜,卻要求孩子一回家就專心寫作業。
1、孩子寫作業時你在幹什麼?
如果家長總是手機不離手,孩子自然會覺得"憑什麼你能玩我不能"。建議把手機放在視線之外,和孩子一起進入學習狀態。
2、別讓電子設備成為"電子保姆"
有些家長為了圖省事,從小就用手機平板哄孩子。等孩子上學后才發現,他們已經對電子產品產生了嚴重依賴。
二、說話不算話,卻要求孩子守信用
"週末帶你去遊樂園"——結果因為加班爽約;"考到90分就買新玩具"——等孩子真考到了又說"下次再說"。
1、失信於孩子=失去威信
當父母一次次食言,孩子不僅會失望,更會學會"承諾可以隨便打破"。以後你要求他說話算數時,他理直氣壯反問:"你們不也這樣?"
2、做不到的事不要輕易承諾
與其開空頭支票,不如直接說:"媽媽這周工作很忙,等忙完一定補上。"孩子其實能理解父母的難處,但不能接受欺騙。
三、夫妻互相拆臺,卻要求孩子聽話
爸爸說:"作業寫完才能看電視。"媽媽馬上接話:"孩子都累一天了,看會兒怎麼了?"這種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1、教育理念衝突讓孩子鑽空子
當父母立場不一致時,聰明的孩子很快就會找到"保護傘"。結果就是誰心軟聽誰的,規矩形同虛設。
2、有分歧私下溝通
教育孩子前,夫妻要先達成基本共識。就算有不同意見,也不要當著孩子面互相否定,可以說:"這個問題我們商量一下再告訴你。"
四、遇事就發脾氣,卻要求孩子情緒穩定
有些家長自己遇到小事就暴跳如雷,卻要求孩子"不許哭""不準鬧"。這不就像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嗎?
1、情緒化的父母養不出淡定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情緒的接收器。如果家裡經常充滿吼叫和指責,孩子要麼變得膽小懦弱,要麼學會用發脾氣解決問題。
2、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
當你想發火時,試試深呼吸三次。對孩子說:"媽媽現在很生氣,需要冷靜一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情緒管理課。
改變家庭氛圍從改變自己開始
很多父母總想著怎麼"改造"孩子,卻忘了最需要改變的可能正是自己。
1、做鏡子不做手電筒筒
不要總是照別人不照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不希望孩子有的毛病,自己先改掉。
2、把"你應該"換成"我們一起"
與其說"你應該好好寫作業",不如說"媽媽陪你一起學習"。孩子需要的是榜樣,不是監工。
3、每天進步一點點
壞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改變也需要時間。可以從今天開始,放下手機專心陪孩子吃頓飯,或者兌現一個拖延已久的小承諾。
家庭就像一片土地,父母是園丁。如果土地本身有問題,再好的種子也難以茁壯成長。當我們抱怨孩子不夠優秀時,不妨先看看自己給了他們怎樣的生長環境。記住,教育不是一場對孩子改造,而是一場父母的自我修行。
溫馨提示:內容中醫療科普知識僅供參考,不構成用藥指南,不作診斷依據,無行醫資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適請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