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去春遊,早早把就他接回來了,想著沒作業做,索性在小區里玩。在兒子蕩秋千的時候,碰到好久不見的小鳳。兩個媽媽在一起,聊的話題自然離不開孩子。小鳳說到今天從幼兒園老師那挖到的驚天大瓜,雀躍得像撿到了寶似的。
“我本以為,在幼稚園裡,最受歡迎的是那些有錢的‘小少爺”,高顏值的“小公主”呢,沒想到我閨女班主任說的不太一樣呀……”
聽她這麼一說,我的好奇心就被勾起來,拉長耳朵細細地聽,原來真正的團寵是這3類孩子——會照顧人的小太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小超人,還有追著問十萬個為什麼的小科學家。他們也許在活動中很少站在C位,但所有孩子遇到困難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們。”
1.情商高的小太陽
你絕對見過這樣的場景:午餐時,某個孩子會主動把多出的優酪乳,分給沒帶點心的同學;積木被碰倒了,他們不會馬上炸毛,而是會拍拍小夥伴說“沒關係,我們一起再搭”;看到同學摔倒了,他們會第一個衝過去扶;發現老師抱著一疊作業本,馬上伸出小手講“我幫您拿”……
這種天生的共情能力可不是偶然,而是其右腦島皮層(負責感知他人情緒的腦區)比較發達,前額葉和邊緣系統配合默契,就像自帶情緒導航儀一樣,能精準捕捉到周圍人的需求。
研究表明,小朋友經常玩角色扮演遊戲,可以提高共情力。所以,要想孩子像個小太陽一樣,走到哪裡都能給人溫暖,不妨用自帶的情緒顏色卡的《我的情緒小怪獸》來和他玩“情緒救援隊”遊戲:
①抽卡扮演:家長抽到“紅色怪獸”,就叉腰跺腳說“我憤怒得想枕頭!”
②實戰演練:孩子作為“情緒小大夫”,模仿書裡的方法回應,比如“你需要深呼吸變成綠色怪獸嗎?”
③生活遷移:當孩子在幼稚園遇到同伴發脾氣時,會自然說出“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吹氣球(深呼吸)?”
這樣通過具象化顏色與身體動作的聯結,幫孩子對情緒的認知轉化為行動。
2.獨立小超人
晨間入園時,當其他孩子還在伸著胳膊等老師幫忙脫外套,獨立娃已經踮腳把衣服掛好,順手把歪掉的水杯擺正;當老師說“先解扣子再脫袖子”,獨立娃能準確復現步驟,甚至在袖子卡住時會自我糾正,“剛才忘記解開第二顆紐扣了”;吃午飯時,主動幫行動不便小夥伴把餐具己送去消毒櫃……
他們未必最聰明,但大腦執行技能強大,工作記憶好,可以輕鬆記住大人的指令,完成別人交待的差事,理解小夥伴所說的話。這麼能幹的小朋友,自然走哪裡都是“人氣王”。
如果孩子的執行技能有所欠缺,可以這樣訓練他,越早開始越好,畢竟到時上小學了,家長也省事很多:
A.實行家務小管家制度
把襪子配對、擺碗筷等任務做成“工作卡”,完成5張,可兌換“今晚媽媽講故事延長10分鐘”。重點在於過程可視化,在玄關掛個“今日成就板”,哪怕只是“自己擰開了優酪乳蓋”。
B.工作記憶訓練
a.每天佈置1個“魔法任務”,從“拿草莓→洗→放碗裡”開始,用手機拍下步驟製成任務卡;
b.孩子完成後獲得星星貼紙,集滿5顆兌換“特別權利”(如看他最喜歡的動畫);
c.每周增加難度,比如“先收藍色積木→再拿繪本→最後關檯燈”。
3.好學好問的小科學家
兒子上幼稚園那會,他的班主任就說過,每周兩次的“自然角”是她最喜歡的,因為班裡有個好奇心非常強的小夥伴,總能問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瞬間激活激活課堂氛圍——當其他孩子戳兩下蝸牛就散開時,他卻盯著殼紋,“老師,它背上這些線是年紀嗎?”這問題一出來,連最坐不住的孩子也都圍過來討論。反正只要他在,每次都有“新鮮劇情”,學習氛圍特別好。
這些孩子,不但深受幼兒園老師喜愛,上學之後老師也會另眼相看,因為他大腦“搜尋引擎”更強大,總能發現別人看不到的連接點,找到新奇的解題思路。
好奇心是內在驅動力的燃料,是學霸的“必殺技”,若想孩子成為一個好學的人,給他弄個“問題銀行計劃”:
準備個玻璃罐,孩子每提一個有趣問題就投一顆彩珠(“蝸牛有牙齒嗎”算1顆,“為什麼恐龍滅絕而蟑螂活著”算3顆),攢滿30顆兌換科學實驗套裝。
這3類娃,也許不會在文藝匯演中站C位,可他們正在悄悄搭建三項人生配置——溫暖他人的能力、掌控自我的底氣、探索未知的勇氣,有能力把自己和他人帶往更光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