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和人形機器人共跑半程馬拉松——這個連科幻電影都未曾上演的場景,即將變為現實。4月13日,北京將舉行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屆時將有20多家企業和高校的自研團隊來到現場。
歷史性的“人機半馬之約”背後,有哪些核心看點?機器人完賽將面臨哪些挑戰?為何讓人形機器人“跨界跑馬”?
視覺中國圖
全球首秀!“鋼鐵俠”迎戰半程馬拉松
據北京亦莊公眾號消息,3月4日,在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佈會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發佈消息稱將於4月13日舉行北京亦庄半程馬拉松賽,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將同期舉行,採取人形機器人與人同步報名、同時起跑,共跑21.0975公里的創新形式辦賽。
北京經開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全表示,人形機器人將與運動員在起點同時鳴槍起跑,共跑同一路線,但擁有單獨賽道,全程採用鐵馬隔離或綠化帶隔離的方式保障人機安全。
根據研判,本次賽事將機器人的關門時間設置為3小時30分鐘左右。在比賽過程中,機器人可更換電池,也可通過更換機器人以接力形式參加全程比賽。依據比賽過程中完賽時間、機器人更換次數進行綜合評價,比賽過程中更換機器人每次罰時10分鐘。李全表示,今年參賽的機器人應具備人形外觀、可以實現雙足行走或奔跑等動作,而非輪式結構。在控制方式方面,機器人可以是手動遙控(包含半自主),也可以是完全自主的控制方式。參賽團隊須遵守賽事規則,包括比賽路線以及任何特定的技術要求等,並確保機器人不會對賽道、其他參賽機器人和周邊人員造成損害。同時,為打造賽事的科技氛圍,賽前起跑儀式將由機器人主持,賽后將舉辦機器人大秀場和互動體驗等活動。
值得關注的是,本次賽事設置了冠、亞、季軍,獎金分別為5000元、4000元、3000元,還設置了完賽獎、最優耐力獎、最佳人氣獎、最佳步態獎、最佳形態創意獎等系列獎項,還為人形機器人研發團隊準備了豐厚獎勵。
北京,報名參加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的機器人進行了第一次實地路面測試。視覺中國圖
機器人選手將面臨哪些挑戰
多位業內人士介紹,事實上,由數千個零部件構成的人形機器人,要想在穩定狀態下長時間奔跑,仍面臨不小挑戰。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CEO熊友軍介紹,真實路況和實驗場景有很大差別。為了完賽,機器人首先要有適應長距離奔跑、散熱技術過硬的高密度一體化關節和機器本體;其次,機器人要能高精度控制各關節協調運動,實現奔跑、定位、動態避障等功能,考驗其核心演算法開發與適配能力;還有,“跑馬”充分考驗機器人穩定性、可靠性和續航能力,轉彎、上坡、下坡等複雜路況,都對機器性能提出較高要求。由於產業發展還有不少技術難題有待攻關,戶外複雜的自然條件也將對機器人運行產生擾動。從現階段看,機器人可以與人共跑,但還達不到“共賽”的條件,所以,此次賽事更像一次產業對話和機器人“大練兵”。
那麼,機器人選手們準備得怎麼樣了呢?3月28日晚上,在北京亦莊,報名參加半馬的機器人進行了第一次實地路面測試。
來參加此次測試的,是已經完成報名的6家機器人參賽隊,佔到了所有參賽隊伍的近四分之一。第一台出發的是來自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天工機器人。
天工機器人身高1.8米左右,相比較於其他的人形機器人,它的步幅會大一些,提高了奔跑速度。機器人在引導員引導下,向前奔跑。
隨後出發的,是來自北京昌平的松延人形機器人,身高大概1.2米左右,主要特點在於先進的關節設計和驅動系統,具備高度靈活的運動能力,可實現快速移動、轉向及複雜動作。小巧可愛的它,跑起來很像一個小朋友。
要完成21公里的半馬,基本上每個機器人都要在途中進行幾次換電操作。每支隊伍都有自己的保障團隊進行保障,這就如同F1比賽中,賽車要進入維修區更換輪胎是一個道理。
參加測試的一共有6支隊伍,每家機器人的技術特點都不一樣,大家測試的內容也不相同。一些參賽機器人最高奔跑時速達到12公里。考慮到路跑對軀體衝擊較大,有機器人增加緩衝裝置,有的還穿上了特製跑鞋。
“可以說,人形機器人‘跑馬’的本質,是人類的想像力和夢想在奔跑,這是比賽的最大看點。”北京經開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李全說,無論結果如何,當人形機器人衝過終點,除了速度、名次,它所留下的足跡比獎牌更加珍貴。21公里的賽道終會跑完,但人機協同的探索不會停歇。
天工機器人進行實地測試 視覺中國圖
科技為何與馬拉松“跨界”
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上,人工智慧技術深度賦能實時數據監測、3D畫面捕捉、裁判執裁等,既提高了運動員訓練效率,也讓競技體育變得更加公平,彰顯出科技賦能生活的美好價值。
此次人機共跑“半馬”背後,正是人形機器人產業找到了與人、與體育、與馬拉松的“最新交匯點”。業內人士表示,“半馬”運動實現了“挑戰性與可及性”的完美平衡,不僅參賽“門檻”友好,而且側重對參賽選手體能、意志力的綜合考驗,最終帶給人強烈的成就感。而人形機器人跑“半馬”,也是看重這些特質,希望用“半馬”驗證產業發展成果,推動技術更好服務於人。
人機共跑有何意義?熊友軍認為:“這不只是簡單的體育競技,更是對技術突破、產業發展的‘極限測試’。”
有參賽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機器人“跑馬”可以驗證技術成熟度,推動行業標準建立,同時進一步倒逼技術創新。一方面推動高扭矩電機、柔性關節、耐磨損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級;一方面也因為奔跑涉及全身協同運動控制,促進機器人軟硬體技術更高精度耦合、廠商與AI演算法公司的深度合作。
這將打開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全新應用空間。推動產品進一步投身災害救援、長距離巡檢,特種危險作業、智慧製造等社會和生產場景,甚至走進家庭參與養老陪護等,成為人類生活助手。隨著能力逐步提升,人形機器人也可以成為專業跑者的陪練,直接“反哺”體育事業發展。
2025年3月14日,機器人“大壯”正在接受緊張的調試和精細化訓練。這款由華中科技大學陳學東院士團隊與武漢格藍若智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智能機器人,預示著未來智慧科技在電力、醫療等眾多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視覺中國圖
事實上,自打春晚機器人跳舞、Deepseek出圈以來,全國多地對人工智慧產業佈局力度明顯提高,產業政策端密集催化。
僅3月3日,深圳就出臺《深圳市具身智慧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慧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行動計劃(2025—2027年)》《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慧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等4個檔。同日晚間,中國政府網微信公眾號發佈視頻《機器人群俠傳》,全方位展示了我國在機器人領域的前沿成果。隨後,這條視頻在網上刷屏,引發市場熱議。
再往前推幾日,《北京具身智慧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也正式發佈,其中提出要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營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具身智慧產業生態。
在各種場合出鏡率越來越高、產業政策愈加密集之際,多家企業與機構預測,2025年將迎來人形機器人規模化量產的關鍵拐點。
資料來源:新華社、央視新聞、北京亦莊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