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泉瓦店吊爐燒餅:非遺名錄里的市井煙火
更新于:2025-04-09 02:37:18

黃豔

自2011年獲評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來,安徽省臨泉縣瓦店鎮吊爐燒餅以其獨特的製作工藝、親民的價格和酥香的口感,詮釋著“非遺既要活在名錄裡,更要香在百姓舌尖上”的傳承理念,成為當地飲食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

五塊錢三個:舌尖上的“平民非遺”

“五塊錢三個,實惠又管飽!”在瓦店鎮的街頭巷尾,吊爐燒餅是百姓早餐桌上的常客。金黃酥脆的燒餅配上一碗熱騰騰的胡辣湯,是幾代瓦店人共同的味覺記憶。不同於許多非遺技藝的“高門檻”,吊爐燒餅始終紮根市井,用最樸素的方式溫暖著尋常百姓的日常。這種“非遺不離煙火氣”的特質,也讓其文化傳承更具生命力。

匠心獨運:一爐炭火淬鍊百年技藝

吊爐燒餅的製作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麵點師傅侯超廣介紹道:“老面發酵是靈魂,吊爐火候是關鍵。”從淩晨三點開始,和麵、揉劑、攤餅、撒芝麻,再到將面餅貼入吊爐內壁,每一步都需精準拿捏。特製的雙層吊爐以果木炭為燃料,上層旺火鎖住面香,下層文火慢焙出酥脆,僅需十分鐘,麥香混合炭火氣的燒餅便新鮮出爐。爐溫把控全憑經驗,這正是手工技藝難以被機器替代的魅力。

一口酥香:留住鄉愁的“舌尖密碼”

剛出爐的吊爐燒餅形如滿月,通體密佈金黃“芝麻甲”,輕咬一口,外層酥脆作響,內里綿軟筋道。小麥的甘甜、芝麻的醇香與炭火的熏香在唇齒間交織,簡樸中透著層次分明的驚豔。許多在外打拚的遊子歸鄉時,總要特意繞道燒餅鋪,用這口熟悉的味道熨帖鄉愁。如今,鎮上十余家燒餅鋪每日可售出數千個,這門老手藝不僅傳承著文化,更滋養著一方百姓的生計。

目前,瓦店鎮已啟動非遺保護計劃,通過“老匠人帶新徒”“美食文化節”等方式推動技藝傳承。鎮宣傳辦負責人李丹表示:“吊爐燒餅入選非遺不是終點,而是讓傳統手藝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生的起點。”未來,這道“舌尖上的非遺”將在守正創新中繼續講述屬於鄉土中國的溫暖故事。(楊倩瑩)

生態好冷杉茂
生態好冷杉茂
2025-04-07 18:49:44
三天,近30萬人次!
三天,近30萬人次!
2025-04-07 19:07:34
發芽的堅果有劇毒?
發芽的堅果有劇毒?
2025-04-07 19: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