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科學實驗接連“上新”
更新于:2025-04-07 20:12:47

章華維

3月21日,神舟十九號太空人蔡旭哲在空間站組合體艙外工作。(拍攝於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新華社記者 李明剛攝

日前,神十九太空人乘組圓滿完成第三次出艙活動,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及艙外輔助設施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神舟十九號太空人乘組“太空出差之旅”5個多月間,各項空間科學實(試)驗任務進展順利。

從性能穩定的艙外航太服,到即將“上新”的空間站生命體,中國“天宮”正源源不斷地產出科學成果,助力中國空間科學邁向更高水準。

在軌艙外服延壽使用性能穩定

神十九太空人乘組的第三次出艙活動中,太空人蔡旭哲和宋令東身著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太服出艙活動。至此,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太服已經圓滿保障空間站任務以來的19次出艙活動,使用年限次數超出“3年15次”的壽命設計指標。首批在軌艙外航太服正延壽使用、性能穩定。

艙外航太服是太空出艙活動過程中的核心裝備,保障著太空人在艙外活動中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業。

據瞭解,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太服是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太服,按照設計標準,使用壽命為“在軌貯存3年,期間出艙使用次數不小於15次”。與第一代“飛天”艙外航太服相比,第二代具有使用時間更長、安全可靠性更高、機動靈活性更好、測試維修性更強的特點,保障太空人執行出艙活動更加安全高效。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太空人翟志剛身穿第一代“飛天”艙外航太服在浩瀚太空留下中國人的第一個足印,圓滿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出艙活動。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號太空人劉伯明、湯洪波身著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太服,圓滿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這是中國空間站階段太空人的首次空間出艙活動。

“目前,空間站艙外航太服性能良好,狀態穩定,已經順利保障空間站任務19次出艙活動,單件服裝最高使用達17次,超額完成‘3年15次’壽命指標。”來自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的劉東嶽介紹說。

截至目前,空間站艙外航太服是我國首個在軌開展壽命評估工作的飛行產品。秉承集約高效的原則,延壽的目的是最大化發揮艙外航太服在軌應用效能,節約成本。

據介紹,達到壽命指標后,科研團隊定期對空間站艙外航太服進行壽命評估,構建天地聯動、科學合理的艙外航太服健康監測和壽命評估方法體系,預測當前服裝的壽命。同時,系統識別服裝壽命短板,便於後續服裝壽命升級,從而達到既風險可控又延長壽命的目的。

“我們探索性地建立科學合理的服裝壽命評估方法,深入挖掘在軌和地面試驗數據,開展了大量的材料級和產品級的驗證試驗,評估服裝壽命邊界。同時,結合在軌服裝定期檢測和出艙前檢查,確認服裝的健康狀態,保證太空人執行出艙任務安全可靠。”劉東嶽說。

空間科學成果陸續產出

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以來,安全運轉、科研產出有目共睹。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已在軌實施181項科學與應用專案,上行近2噸科學物資,下行實驗樣品近百種,獲取科學數據超過300TB。更多重要的空間科學成果還將陸續產出。

據瞭解,中國空間站未來將迎來新生命體——渦蟲。渦蟲是一種擁有強大再生能力的扁形動物,其生命歷程已經超過5.2億年,是生物學研究中常用的動物實驗材料之一。渦蟲的組織修復能力十分驚人,即使斷成兩截后,兩邊仍可再生出新的肌肉、皮膚、腸道,甚至完整的大腦,而且這種再生可以無限地進行下去。

研究渦蟲對研究人類細胞克服老化、延緩衰老等具有重要意義。未來,中國空間站將利用“生命生態實驗櫃”的“小型通用生物培養模組”,研究空間環境對渦蟲再生形態發生、生理行為的具體影響,探索空間環境影響渦蟲再生的分子基礎,加深人們對再生機制的理解。

此前,斑馬魚和果蠅已在中國空間站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斑馬魚是一種小型熱帶淡水魚,其基因組和人類基因組有高達70%以上相似度,是開展生命科學、健康科學、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模式動物。2024年4月,神舟十八號攜帶4條斑馬魚和4克金魚藻進入“天宮”,開展在軌實驗。通過相關實驗,科研人員重點研究微重力對脊椎動物肌肉和骨骼的蛋白質造成的影響。

果蠅是一種成熟穩定的模式動物,人類對果蠅開展的研究已有百年歷史。2024年11月,果蠅隨天舟八號貨運飛船進入中國空間站。通過實驗,科研人員可以瞭解在空間微重力和亞磁環境下果蠅的生長髮育、運動特性及生物節律,並通過與地面環境的對比,來瞭解空間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為未來人類探索月球、火星等提供理論基礎。

(綜合本報和新華社電)

用畫本開啟經典之門
用畫本開啟經典之門
2025-03-28 07: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