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假期第一天,就有3萬人登上黃山,湖南省接待遊客超千萬,預計國內游的出遊人數能達到上億人次,遊客花費539.5億元,均超過2019年的巔峰時期。
春分過後的清明假期,本該是農家樂老闆們最忙碌的時節。
往年這時候,山東日照的漁家民宿應該正忙著接預定電話,四川郫縣農家樂的豆瓣魚香氣能飄出三裡地。
可今年清明假期前一周,一位幹了十二年農家樂的老闆娘卻在朋友圈吐槽:
“食材都預備齊了,院子裡的桃花開得比往年都豔,但等不來一個客人。”
這不是孤例。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20年之前的10年裡,全國農家樂相關公司的註冊量從2.6萬暴漲到了20萬,翻番近10倍,成為了民營經濟里最活躍的一股力量。
然而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註銷的農家樂已超8萬家。
僅以山西太原的赤橋村為例,農家樂數量就從鼎盛時期的21家銳減至9家。
曾經紅極一時的“田園經濟”,似乎正經歷著集體退潮。
美團上“農家樂”關鍵詞搜索量同比暴跌45%,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露營基地”、“漢服旅拍”等新業態搜索量翻倍。
資本寵兒已成燙手山芋
時間倒回五年前,鄉村旅遊可是妥妥的財富密碼。
天眼查數據顯示,2015至2019年農家樂相關企業註冊量暴增492%,四川、湖北等地甚至出現整村改造成“農家樂小鎮”的盛況。
彼時資本市場瘋狂追捧“鄉愁經濟”,某知名VC給莫干山某網紅民宿的估值高達2億元,相當於每個客房價值百萬。
轉折發生在2024年三季度。
去年秋天,某頭部農家樂連鎖品牌被曝用料理包冒充現炒土菜,短視頻平臺“#科技與狠活的農家樂”話題播放量破10億,直接引發行業信任危機。
山西市場監管部門抽查顯示,宣稱“自種蔬菜”的農家樂中,83%的食材實際採購自批發市場。
消費者用腳投票,美團數據顯示當季農家樂退訂率激增至37%,較往年翻了三倍。
三重絞殺下的生存困局
在成都經營果園農家樂的老王算過一筆賬:
2019年日均接待8桌客人就能盈利,現在得翻台15次才能保本。
“城裡人現在精著呢,58塊的土雞湯必須真用跑山雞,柴火灶得現場直播燒火,抖音團購還得打七折。”
更深層的危機藏在財務報表裡。
某上市旅企的農家樂板塊毛利率,已經從2019年的68%暴跌至2024年的19%,比快捷酒店還低5個百分點。
前期野蠻生長,導致嚴重同質化。
江浙滬70%的農家樂功能表都是白斬雞、腌篤鮮、炒時蔬“老三樣”,華北地區九成以上主打“採摘+燒烤”套餐。
當小紅書上的年輕人開始追捧“廢墟探險”、“禪修民宿”,農家樂的陳舊體驗顯然跟不上Z世代的審美反覆運算。
消費升級捅破窗戶紙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研究所的調研顯示,00後遊客對農家樂的期待值已從“吃土菜”轉變為“沉浸式鄉村體驗”。
他們想要在皖南住進改造成徽派美術館的百年老宅,在貴州侗寨跟著非遺傳承人學藍染,而非蹲在塑膠棚里,啃假裝成“農家現摘”的微波爐玉米。
這種需求斷層,也直接反映在消費數據上。
2025清明假期,主打文化IP的高端民宿預訂量同比增長210%,而傳統農家樂空置率達63%。
更致命的是城鄉鴻溝的消弭。
隨著盒馬鮮生把雲南菌子48小時送到北上廣,美團優選讓縣城也能買到牛油果沙拉,農家樂宣稱的“原生態”美食失去稀缺性。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61.7%的95後認為“所謂農家菜,和城裡預製菜沒區別”。
當消費者開始用米其林標準衡量柴火飯,用五星級酒店服務對標農家樂,這場降維打擊早已註定。
倖存者的破局之道
在浙江安吉,80后海歸陳晨把自家茶園改造成“宋朝美學空間”。
客人可以穿著漢服體驗古法制茶,在星空帳篷里參加茶道沙龍,清明假期單日營收突破8萬元。
這種“傳統文化+場景革命”的模式正在破圈,數據顯示融合非遺元素的農家樂復購率比傳統類型高4.2倍。
資本也在重新佈局。
紅杉資本2024年投資的“鄉伴文旅”主打模組化改造,把集裝箱變成智慧民宿,用AR技術復原消失的農耕文明,單專案年均回報率超30%。
在山西老牛灣,當地政府將廢棄窯洞改造成黃河文化主題民宿群,引入專業酒店管理團隊,2025年清明入住率逆勢衝到92%。
涼透的從來不是田園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宋瑞指出:
“死掉的不是農家樂,而是工業化複製的偽鄉村體驗。”
當安徽績溪把徽墨製作變成親子研學專案,當成都三聖鄉用抖音直播雲種菜,這些月營收破百萬的新物種證明,消費者從未拋棄田園。
他們只是厭倦了套路。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這場8萬家農家樂的集體退場,恰似給中國鄉村旅遊撕掉最後一層遮羞布,它殘酷地宣告著:
靠幾張木頭桌椅、幾盤大棚蔬菜就能躺著賺錢的時代結束了;
但真正尊重土地、敬畏文化的經營者,正在廢墟里種出新的春天。
或許正如赤橋村某轉型成功的民宿主所說:
“我們要做的不是讓客人來農村,而是帶他們遇見另一種可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