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50 年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觀察到嬰兒對母親的不同依戀類型以來,「依戀理論」已經越來越受到心理學界的重視,並成為年輕人解釋自己「戀愛風格」的重要參考依據。
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是:豆瓣的「迴避型依戀」小組大約有 10 萬個成員。但這個小組並不完全是迴避型依戀者的聚集地。
滿屏對迴避型依戀的吐槽背後,都可能是一個焦慮的發帖人。
比如:
▨ 迴避型依戀者真的在愛嗎?
▨ 迴避型男友一直不回消息是沒戲嗎?
▨ 復盤迴避型伴侶的地獄級開局:一步錯步步錯
學界這樣定義迴避和焦慮依戀:迴避依戀者對自力更生有強烈偏好,與他人親密時會表現出不適。焦慮依戀者通常極其渴望親密關係,擔憂被重要他人拒絕或與之分離。
在幾十年的伴侶諮詢中,陳玉英博士發現,逃避型和焦慮型伴侶,是一對非常常見的組合。
因為人們會在親密關係里不自覺地做一件事:把自己無法觸碰的人格陰影交由對方來「補全」,這樣他們自己就「不必變得完整」。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互補性」既是互相吸引的原因,也是之後衝突的來源。
▷ 《婚姻生活》
「伴侶之間的問題,很多時候都要回到各自的原生家庭中去覺察。比如你的爸爸是很強勢的,你不知不覺就會嫁一個比較強勢的老公,因為你習慣這種模式,所以要找一個跟原生家庭類似的動力關係」,陳玉英博士說,「但是,人的潛意識是會想要反抗的。如果強勢的父親曾使你內心的委屈無法被表達,你可能就會將情緒宣洩給伴侶」。
以下是簡單心理與陳玉英博士的對話。
陳玉英,簡單心理《EFT 情緒聚焦療法入門課》主講老師,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EFT(情緒聚焦療法)創始人 Leslie Greenberg 博士的華人嫡傳弟子。國際 EFT 學會認證的首位中國 EFT 治療師、督導師和培訓師,在上海開設線下 EFT 認證系列培訓課程,曾做過 10 年「親密關係之旅」的培訓師。著有豆瓣評分 9.1 的《探索情緒痛苦》,該書被譽為「心理諮詢師的 EFT 入門教程」。
陳玉英:我早年做婚姻諮詢時,常常問來訪者們一個問題:當初對方是怎麼吸引到你的?
▨ 逃避型的人說,欣賞焦慮型伴侶的溫暖。他們很豐富,很有情感。溫暖、會關心別人;
▨ 焦慮型的人說,羡慕迴避型伴侶看上去那麼穩定、獨立、可靠、一點也不情緒化。
焦慮型跟逃避型會互相吸引,這是真的。依戀理論認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內心渴望自己沒有的那個部分。希望伴侶來補全那個影子人格來完善自我的發展,好像這樣我們才可以變得完整和自由。
我很早就知道我是逃避型的。從小到大,逃避型的人會練就一種「童子功」:一旦有憤怒的情緒,往往還沒上升到意識和覺察層面,就已經被自動壓抑了,以至於你完全感受不到憤怒。
這就是對於憤怒情緒的 block(隔離),好像你需要一個安全罩,把自己罩住。EFT 療法裡面把它叫做「自我打斷」。
問題在於,當你建造一堵牆來隔離情緒時,不僅憤怒被擋住了,悲傷、快樂也被擋住了,所以逃避型的人往往看起來比較淡漠。
而焦慮型的人往往很情緒化,他們的問題是容易被情緒淹沒。他們的情緒過於強烈,負面情緒太多,無法自己涵容,所以需要找個人陪著他一起。
▷ 《婚姻故事》
陳玉英:伴侶來到諮詢室的時候,通常是互相指責、互相抱怨的。諮詢師要能夠把他們目前的情緒搞清楚,能夠繞過目前互相攻擊的憤怒,看見他們憤怒下面真正的情緒,而不被他們的故事所迷惑。
說到底,每一種情緒都連著一個需求。憂慮恐懼的人需要安全感,孤獨悲傷的人需要與人連接,不自信的人需要被肯定,這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普遍的三大情緒和需求。
我舉個例子。
一個丈夫說:妻子永遠都在指責我不關心她,從來都看不見我為家裡所做的。看似是在抱怨妻子,但我們聽見的是,丈夫很需要得到妻子的肯定。也就是說,當妻子指責的時候,丈夫感受到被羞辱,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沒有被看見(這不是依戀問題,是自我價值的問題)。
然後妻子說:丈夫做了那麼多,都不是我要的。他以為自己很辛苦,卻看不見我對家裡的付出,也聽不見我的抱怨。妻子也在生氣地抱怨丈夫,但妻子所表達的是悲傷。老公聽不懂我說的話,看不見我的需求,我好難過,感覺我倆不在同一個頻道。
妻子的痛是沒有聯結的悲傷,丈夫的痛是努力沒被肯定的羞辱。
我們需要先有知識,有分辨力,才能有智慧地處理情緒。而且從情緒入手,維度會比較多(依戀、自我認同、吸引力、原生家庭創傷),不是只有依戀一個維度。
像這類問題都是容易解決的。國外的新婚夫妻遇到衝突就去找諮詢師,很快就學會了一些相處的技巧,也更認識自己和對方內在的需求,瞭解彼此衝突的按鈕。這是發展性、成長性的議題,也是一種我們比較缺乏的情商教育。
▷ 《婚姻故事》
陳玉英:其實,不論從依戀理論來看,還是從基因角度來看,差異性產生吸引力是正常的。
我以前上課的時候有個老師說,你不要以為你的伴侶是自己挑的,其實都是基因在作祟。基因就是會尋找差異最大化的另一組基因來達到優生學的目的。不管是 biology 層面的基因也好,潛意識裡的影子人格也好,我們都在尋找那個跟自己差異最大化的伴侶。
人的矛盾之處在於,婚前認為的優點,在婚後變成了缺點。好希望對方什麼都跟我一樣,比如性格和我差不多,和我用同樣的方式表達愛,這樣就比較方便。
在戀愛初期,你會發現彼此有好多好多共同點。其實,跟一個人認識還不夠久的時候,你跟任何人都可以找到很多共同點。但相處時間長了,我們的關注點都在差異性上。
▷ 《The good fight》
所以如何去包容差異?
我們對婚姻有個錯誤的期待,總覺得在家裡頭必須只能有「一個版本」。要麼你聽我的,要麼我聽你的。但其實家裡有不一樣的存在,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每個人才能最大地受益。
你們中有一個人很喜歡吃芝士,另外一個從來不吃;你們一個早起一個晚睡;一個支援川普,一個不支援。這不關乎道德,只是關乎不同的飲食、政治、宗教……這些東西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在一個小家裡容許不一樣的意見?學習如何在不同的習慣里互相包容,尊重差異性,這本身就是成熟的一個象徵,是戀愛會帶來一個很大的 benefit。
陳玉英:我們從小的教育真的是黑白分明,不是我對,就是我錯,好像我們只能容許黑白或者對錯。
你會問這個問題,其實是年輕一代還停留在「去哪裡找一個跟我很匹配的人」這個層面:我身邊沒有這個人存在,好想找一個匹配我的。
其實你剛才講的,愛吃甜的還是愛吃鹹的,早起還是晚睡,這沒有誰對誰錯嘛?這隻是不一樣。如果只是不一樣而不關乎道德的話,能夠互相包容,是一種成熟跟成長。
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得到的正確的關愛不夠,所以好像每個人(特別是女性)總在幻想有一個能夠無條件接納我、愛我、懂我的人。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被接納過。我們總是必須要聽爸爸媽媽的、聽老師的,我們一直得照著他們的意思去活,所以缺乏這種「不一樣也能和平相處」的經驗。
以至於長大以後,你內心有一個反派的聲音:我再也不想按照他人的意志而生活。遇見自己的伴侶後,又覺得現在終於有一個人可以按照我的意思來活。
但成熟的愛,意味著我有自己的感覺、想法、需要,他也可以有自己的感覺、想法、需要。不一樣才有可能擴展自己的體驗,不是嗎?學會為另外一個人而放下自己,這也是一種成長——當然必須是雙方都這樣學習,而非一方永遠讓另一方。
▷ 《Friends》
陳玉英: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鬥爭是格林伯格所做的 EFT 伴侶治療跟蘇珊·詹森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依戀之外,他加入了對權力鬥爭的理解。
注:格林伯格與蘇珊·詹森於 1988 年發展了第一代 EFT 伴侶治療,後來格林伯格專注於 EFT 個人治療的研究,並在 2008 年將個人 EFT 的研究成果加入第二代 EFT 伴侶治療的理論中並開展實踐,強調伴侶之間的議題不僅涉及依戀理論,還涉及雙方的身份認同與權力較量(掌握與順從)、彼此的吸引力等三個維度的因素,並強調了原生家庭創傷對伴侶雙方關係的影響(引自《探索情緒痛苦》,陳玉英)。
從我做伴侶諮詢的經驗來看,權力鬥爭常常是一個強勢,另一個服從。而這個關係動態常常要回到兩個人的原生家庭里。
比如說你的爸爸很強勢,你不知不覺就會嫁一個比較強勢的老公,因為你習慣這種模式。所以要找一個跟原生家庭類似的動力關係。
可是,如果你小時候在爸爸的強勢下有很多委屈沒有被表達,你的潛意識是會想要革命的。你會想要在這段婚姻中扭轉這個關係,所以伴侶之間會出現很多痛苦和衝突。
關於伴侶問題最大的誤解,就是大家互相都認為是另一個人的問題,希望另一個人改變。一旦有人願意開始探索自己為什麼對伴侶有這樣的情緒,有什麼未滿足的需求?這個需求源自何處?伴侶問題就會有解。
婚姻常常是雙方在打一場糊塗仗,這是我們看了最心疼的地方。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發的那些脾氣,其實是應該對爸爸發的,而不是對老公發的。
如果有心理諮詢師的介入,你就能夠了解原來自己未滿足的需求跟爸爸有關,對方也會知道你的行為跟創傷有關,他就會比較有能力來包容你。因為他會發現你的情緒指向的並不是他,衝突的根源是妻子童年未滿足的需求。
假如說你現在看見的是那個小男孩在發脾氣,你反而就比較有可能去安慰他。你也會知道,他在氣的是另外一個人,不是你。
這就是心理諮詢可能帶來的視角轉換。我們自己要開始看見自己內在的小女孩、小男孩,然後看見彼此心中的小男孩、小女孩。那麼你大人的那個部分,就有能力去照顧對方小孩的那個部分。
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鬥爭是很普遍的。在權力鬥爭中,一開始大家自動站的那個位置,都是跟原生家庭同樣的位置。
我小時候是個乖小孩,在婚姻的前半段也是個乖老婆。而我老公從小在家裡是一個受寵的小霸王。所以剛開始我們很合拍的。但在婚姻中,兩個人會成長,人會慢慢覺醒。我學了心理學以後,就會開始想要為自己爭取一點權利。
一旦乖小孩可以體會到憤怒,就會要求公平。這個小女孩會站起來的,那霸王就不能再繼續做霸王了,因為這肯定就要出問題了嘛。
▷ 《想做飯的女人和想吃飯的女人》
以前我做「親密之旅」培訓的時候,被問「你會用什麼比喻來形容你的婚姻關係」?
我說:婚姻的早期感覺是賣火柴的小女孩遇見了王子。進入婚姻以後,賣火柴的小女孩進入了皇宮,可是不知道自己可以做皇后,還在繼續做婢女。後來到了第三階段,小女孩長大了,終於感覺是王後跟國王可以快樂地在一起。
結果我把這個比喻講給老公聽。他說才不是呢,我覺得現在是老佛爺跟小李子的關係——我們是用比喻來瞭解一下雙方的感覺。噢,原來當我覺得平等的時候,他覺得自己是受委屈的,或者在刻意讓我。權力是在動態變化的,夫妻雙方的感受可能完全不一樣。但是,如果互相可以像開玩笑一樣去溝通感受,其實也很好玩。
所以,在婚姻的不同階段,小女孩怎麼站起來,小霸王怎麼收斂一點(怎麼覺察到原來自己是小霸王),最後兩個人到達一個比較平等的狀態,都有覺醒和療癒,就會比較健康。
事情原委是這樣的:妻子未成年時期曾被人在樓道里跟蹤猥褻,對「陌生人+黑乎乎樓道」這個組合有強烈心理陰影。
丈夫因為需要給自己的藝術作品噴漆散味,經常會在晚上出去十幾分鐘。因為時間不長不短,所以他總是隨手將門虛掩,不關緊。
這個舉動讓妻子不滿。兩人屢次因為不關門這件事大吵一架。妻子覺得:你明明知道我對陌生人可能會從暗處闖進來這件事有陰影,怎麼還能這樣?丈夫覺得:我只是怕麻煩或者忘記關門而已,不至於發這麼大的火吧。
陳玉英:這確實是老公不夠上心。老婆也確實看見自己的需要了,她甚至知道這個需要來自於創傷。
如果回到解決方法——問題很簡單,就是關門嘛,對不對?出去樓道的時候要關門,這是老婆的需求。老公沒有這個需求。因為他沒有需求,就會很容易忘記。
這是我們經常在親密關係中遇到的一種情況:我有一個需求,我希望對方能夠滿足我。可是如果對方沒有這個需求,他就不容易記住,你期待他永遠記得也不現實。
老公可能會覺得,門虛掩著既方便也沒有危險。這可能是理智的,但是情緒上的創傷記憶不講理智。老婆會害怕,她有這種感受是正常的,有這個需求也是正常的。
那我們需要看見的是:這是關乎「我」的。自己心裡的小女孩受傷了,需要被保護,需要安全。嗯,那我為什麼不可以照顧自己?我有這個需求,我為自己負起責任來。
▷ 《大都市的愛情法》
我希望老公可以保護我,老公做不到的時候,我就自己來保護我自己。我幹嘛要期待老公,來引發很多衝突,我自己來保護自己的小女孩。他出去不關門,我把它關上就好了。你也先跟老公講好,你忘記關門我就會去關,就算你沒帶鑰匙。被關幾次在外面,他可能就會記得了。
在伴侶諮詢里很重要的一點是,看見自己的小女孩需要什麼,我來照顧她。我們為自己的需求負責。別老等著別人去照顧她,你會失望的。先做一個自己的好媽媽,自己照顧自己。
當我們深入理解自己內在的痛苦和需求,並且開始為自己負責任,照顧自己的內在需求時,婚姻的張力就降低了。
來源:簡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