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越不好,哪些行業反而越好?日本“消失的三十年”早已告訴答案。
更新于:2025-03-31 12:04:31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提起經濟低迷的樣本,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經常被引用。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破滅,股市和房價暴跌,銀行不良債務堆積,企業大批倒閉,經濟增速長期徘徊在1%上下,幾乎停滯。從1990年代到2010年代,日本整體陷入低增長、低通脹的泥淖,仿佛在迷宮中困頓前行。消費不振、投資低迷,整個社會進入被稱為“消失的三十年”的漫長停滯期。

經濟低迷下逆勢行業的特徵

總結日本的經驗和當下的觀察,在經濟景氣越不佳時,往往有三類行業更具韌性甚至逆勢向好

  • 剛需抗周期行業:首先是滿足基本生活和社會剛需的行業,不論經濟好壞,人們都離不開這些消費。例如醫療健康、養老護理、殯葬服務等“生老病死”相關行業,具有天然的抗周期性,需求不會因為經濟低迷就消失。哪怕日子再緊巴,也不能不看病、不養老,也總有人生老病死要辦後事。這樣帶有剛性需求屬性的行業,在寒冬中反而顯得穩健。
  • 結構轉型受益行業:第二類是踩中社會結構變遷紅利的行業。當巨集觀增長放緩時,人口結構、生活方式的變化卻在孕育新機會。例如人口老齡化催生出的“銀髮經濟”、少子化和單身潮帶火的寵物經濟、新技術驅動的線上服務等。這些行業不是靠經濟周期吃飯,而是順應長期趨勢,屬於“換道超車”,在大環境低迷時依然能乘著結構之風高速前進。
  • 心理剛需與自我投資行業:第三類是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和自我提升的領域。當“大件消費”不景氣時,人們反而願意為取悅自己、提升自己的“小件消費”買單。一支口紅、一次小旅行、一本提升技能的網課,都可能成為寒潮中的安慰劑。特別是“精神消費”與“自我投資”相關行業,比如美容化妝、娛樂遊戲、職業教育培訓、個人提升等,在低迷時期往往逆勢走熱。原因很簡單:經濟不好,大房子買不起,但取悅自己的小確幸不能少;前途不明朗,與其坐等,不如投資自己增強競爭力。

當然,以上三類並非絕對涇渭分明,很多逆勢發展的賽道往往兼具上述特徵。接下來,我們結合日本的教訓和國內現狀,具體看看幾個典型行業案例。

圖片來源官方新聞媒體

案例一:銀髮經濟(養老與殯葬)——“生老”領域的剛需藍海

在人口老齡化,養老產業和殯葬服務正成為經濟寒冬中的一抹亮色。日本就是前車之鑒。經過失去的三十年,日本65歲以上老人佔比已近30%,老年人的消費能力反而成為經濟引擎之一 。早在2011年,日本60歲以上人群已貢獻全國近40%的消費 ,銀髮族的需求撐起了龐大的市場。隨著出生率走低,日本成人紙尿褲的銷量自2011年起便超過嬰兒紙尿褲 ——老年人的“剛需”徹底反超了嬰幼兒需求。這一現象迫使傳統企業戰略轉型:日本最大紙尿褲廠商尤妮佳(Unicharm)在2012年決定聚焦老人用品,因為人口結構巨變帶來的需求再差的經濟也擋不住 。到了2023年,日本更創下僅75.8萬新生兒的歷史新低 ,而老齡人口不斷刷新高,“銀髮市場”規模水漲船高。日本殯葬行業同樣水漲船高:2022年日本葬禮服務市場規模約1.64萬億日元,較上一年逆勢增長6.6%,主要得益於死亡人數上升 。可以說,老年人相關的產業在日本長期低迷中不僅沒有衰退,反而成為穩定增長的板塊。

回到國內,我們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同樣嚴峻。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67億,佔總人口18.9%;預計2035年前後將突破4億人大關,佔比超30%,正式跨入重度老齡化 。這意味著養老服務、護理醫療、養老地產以及殯葬服務等領域將湧現巨大剛性需求。無論經濟高速還是放緩,龐大的老年人口需要照料,“銀髮經濟”必將是未來長期的藍海。對於職場人來說,這提示我們可以關注養老產業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對於投資者而言,圍繞老年人需求的賽道(從養老院、護理用品到葬禮服務)都值得長期留意。經濟越低迷,反而越凸顯這些剛需行業的價值。

案例二:寵物經濟——少子化時代的情感剛需

當人們不願生、養不起孩子時,“貓狗雙全”成了新的理想生活。經濟低迷和少子化趨勢下,寵物經濟異軍突起,成為日本失落三十年裡的隱藏冠軍之一。數據揭示了一個有趣現象:經濟越不景氣,寵物反而越受歡迎。日本在泡沫破滅后的低迷期,獨居人口和丁克家庭增加,越來越多人以寵物為伴,結果寵物數量逆勢上升,帶動了整個寵物用品和服務行業的擴張。德邦證券的研報指出,在不婚化、少子化和老齡化的大背景下,日本人的情感陪伴需求激增,寵物飼養數量在經濟下行期出現了逆勢增長。等到2010年代巨集觀經濟稍有起色時,日本寵物產業又向高端化發展——寵物食品更加講究營養、有機,寵物用品走向智慧化、人性化,寵物簡直被當成“孩子”來養。可以說,在低慾望社會裡,寵物成為填補情感空缺的剛需品。有統計顯示,到2020年代中期,日本貓狗等寵物總數已遠超18歲以下青少年人口數,寵物產業規模達到數萬億日元級別。正因如此,有日本媒體戲稱:“經濟不景氣,但毛孩子不能委屈”,寵物行業儼然成了逆風中的朝陽產業。

類似的一幕也正在中國上演。隨著年輕人結婚晚、不願生、養不起,“它經濟”(寵物經濟)呈現爆髮式增長。據統計,2022年中國城鎮寵物市場規模已近三千億元,並保持兩位數的年增速。我們身邊,寵物醫院、生鮮寵糧、寵物保險、寵物攝影等新業態層出不窮。很多單身青年捨得為愛寵一擲千金,卻不敢輕易要個孩子。可以預見,在經濟下行和人口負增長的壓力下,國人的養寵熱情不會減退,反而可能進一步升溫——正如當年的日本一樣。當別人都在壓縮開支時,“鏟官”們卻在源源不斷地為寵物買單。對於職場人來說,寵物相關行業(食品、醫療、用品、電商社區等)蘊藏著新的就業創業機會;投資者也不妨多看看寵物經濟這一賽道,或許能發現逆勢中的潛力股。

泰國寵物採購中國寵物數量與擁有情況 2022 年更新

日本寵物產品

在新冠疫情期間寵物擁有量激增之後,日本的寵物產品市場依然保持強勁。日本月刊《日經Trendy》2024年7月刊在對消費品與服務進行評估並分析消費者趨勢後指出,儘管新冠疫情期間達到高峰后寵物擁有量呈下降趨勢,但由於新產品和新服務的不斷推出,寵物零售市場仍在持續增長。私營市場調研公司矢野研究所(Yano Research Institute)估算,2023財年日本的寵物及寵物用品零售市場規模約為124億美元,相較2022財年增長了4.5%。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的年出生率一直在持續下降。日本厚生勞動省最近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在2023年連續第八年下降,創下1.20的歷史新低。在這種人口結構變化的背景下,許多日本寵物主人傾向於將寵物視作孩子,並願意在它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上投入更多。因此,迎合寵物“擬人化”趨勢的產品和服務在日本正越來越受到歡迎。

這一趨勢也推動了可攜帶寵物的場所數量增加,如咖啡館、餐廳、商店和主題公園等。為攜帶寵物一起出遊的旅客提供高品質客房和服務的住宿設施近年來有所增長。那些想帶寵物外出旅行的主人通常會購買專門的服裝、配飾、用品以及像寵物推車之類的相關設備。此外,由於日本常發生地震和強烈風暴等自然災害,寵物主人也會投資購買便於攜帶且令寵物感到舒適的箱籠和背籃,以及在寵物迷路或逃脫時用於定位的GPS追蹤裝置,以應對疏散或緊急情況。

寵物主人不僅關注寵物的身體健康,也重視它們的心理健康。在主人外出時,通過攝像頭監控寵物變得越來越普遍。為了讓寵物生活更舒適無壓力,一些專門的家用電器在日本市場上銷售情況良好,如自動餵食器、自動貓廁所、帶過濾功能的電動飲水器、寵物吹乾機、靜音吸塵器和電動寵物剃毛器等。

基於這些當前趨勢來看,美國生產的高品質、高科技寵物產品在日本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尤其是那些能幫助寵物主人維護寵物健康、提升生活品質並方便出行的新興尖端技術產品與服務,前景更為光明。

案例三:醫美與美容化妝——越不景氣,“顏值經濟”越繁榮

在經濟低谷期,人們的大宗消費慾望下降,但愛美之心依然高漲,甚至更執著於“小確幸”式的消費。日本在停滯年代裡,一個顯著現象是物質消費飽和後,居民開始追求“精神富足”和自我形象提升 。資生堂、花王等日本化妝品巨頭把握住這一心理,在低迷時期不斷推出高端護膚和彩妝新品,滿足消費者對“變美”的渴望 。結果,日本高端美容產品逆勢熱銷,成為少數增長亮點之一。同樣,中國的“顏值經濟”近年也是風生水起。儘管巨集觀經濟放緩,但醫美行業卻高速增長,仿佛置身“經濟真空”。根據德勤報告,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648億元飆升至2019年的1769億元,年均增長接近30% ;即便經歷疫情衝擊,2021年市場規模仍突破2000億元,預計未來幾年將保持10%-15%的年增速 。也就是說,哪怕GDP增速放緩,整形、美容的生意依然火爆,每年都有大批愛美人士湧入整形醫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觀念轉變:經濟不景氣更要投資自己,顏值就是競爭力。許多職場人相信容貌管理屬於自我投資的一部分,面試就業、社交都離不開良好形象,與其省下錢放銀行,不如花在刀尖讓自己更自信。另一方面,小額醫美(微整形、皮膚護理等)屬於相對可負擔的消費,“一頓操作猛如虎”,勝過買車買房那樣壓力巨大。所以我們看到,經濟下行並沒有阻止年輕人湧向醫美機構,美容院依舊門庭若市。所謂“口紅效應”在當下升級為了“醫美效應”:大環境越不妙,人們越傾向購買提升自己心情和形象的小奢侈品。對於職場人士來說,這提醒我們與其焦慮,不如適度把資源用於提升形象和能力;而投資者也會發現,醫美護膚賽道的景氣度往往和巨集觀經濟負相關,這或許是一種資產配置的對沖思路。

案例四:教育培訓——寒冬中的逆風充電

“經濟越冷,學習越熱”——這句話在國內尤其貼切。無論市場好壞,家長和個人對教育的重視近乎執念。即使收入縮水,也盡可能不會縮減孩子的教育投入。這種觀念使教育行業在逆境中依然保持韌性。據統計,中國家庭每年教育支出均值高達8464元,占家庭收入的17.1%,遠高於美日等國區區1-2%的水準 。哪怕經濟低迷,這種投入比例也不容易大幅降低。日本的情況也有相似之處:就業機會減少時,更多年輕人選擇考研讀博“躲避”不景氣,或者參加職業培訓提高技能。同樣,在國內,當就業環境趨緊,“考公熱”“考研熱”持續升溫,各類職業資格考試報名人數屢創新高。經濟不確定性越強,人們越傾向於把時間和金錢投入學習充電,以期等待春天來臨時擁有更強競爭力。教育培訓因此成為逆勢中相對穩定甚至增長的領域。除了傳統學歷教育,成人再教育、技能培訓、在線課程平臺等也在近年來獲得長足發展。可以說,越是寒冬,越有人願意在黑暗中磨礪內功。對於個人,這啟示我們在低潮期正是提升自我的黃金視窗;對於投資者,教育行業(尤其是符合政策導向的職業教育、技能培訓、終身學習平臺)依然蘊含長期價值。只不過需要注意監管政策的變化,但“大教育”作為剛需,其長期需求是實實在在存在的。經濟迴圈可能有起落,但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一直不會變。

日本“消失的三十年”:

經濟低迷並不意味著機會消失,反而是檢驗行業成色和個人智慧的試金石。在一片哀鴻遍野中,總有一些行業逆風生長,那些賽道往往要麼關係國計民生、要麼踩中時代脈搏、要麼直擊人心剛需。對於身處職場的你我來說,不妨從中得到幾點啟發:

  1. 擇業轉型順勢而為:當所處行業景氣度不佳時,積極關注那些逆勢上揚的領域。如果你的職業技能可以應用到養老、醫療、教育、寵物、快消等相對穩定或成長的行業,不妨考慮順勢轉型,把自己的職業生涯與“長坡厚雪”的賽道結合起來。與其在夕陽產業坐以待斃,不如及早佈局朝陽領域。
  2. 投資佈局逆周期板塊(注:不做投資建議):從投資角度看,要學會“冬天種樹”。當大多數人悲觀避險時,逆勢行業的價值更加凸顯。可以適當關注並配置那些受經濟波動影響小、甚至逆周期增長的板塊,例如醫療健康、養老服務、公用事業、教育、大眾消費品等。日本經驗表明,穿越週期的公司最終會脫穎而出(比如優衣庫、任天堂在低迷時代崛起)。逆風飛揚的企業,更值得長期相伴。
  3. 持續學習自我增值:經濟不好時,更是修煉內功的好時機。無論行業如何變化,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素養永遠是最穩健的投資。寒冬終將過去,當春天來臨,你所積累的知識和能力會讓你脫穎而出。在低谷期保持學習的習慣,不僅能增強抗風險能力,也可能讓你捕捉到新的風口。正所謂“卧薪嘗膽,厚積薄發”,越是環境不好,越要鍛造更好的自己。

寒冬中蓄勢,才能在春天裡收穫更大的果實。與其哀歎環境,不如尋找逆勢而上的機會因為有些行業,正是在寂靜冬夜中悄然生長比如人工智慧的發展,為未來蓄滿力量。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和把握,經濟越不好,反而越可能成為我們佈局人生與財富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