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某團隊對2000個不同行業、不同收入群體的朋友圈使用方式進行了統計。
調查結果顯示,74.7%的微信使用者會每天使用朋友圈功能。
也就是說,朋友圈裡看似“日活使用者”少了,其實還是有很多人在默默流覽。
既然朋友圈具有公地屬性,那麼,我們日常發佈內容的時候還是需要小心謹慎。
以下這三類“無效朋友圈”,請斟酌發送哦。
不加節制地吐槽抱怨
我的高中同學小A,無時無地不在吐槽抱怨。
從開水房的水不夠熱,到樓下的狗叫聲太大,再到某某存心要讓他難堪。
似乎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能點燃小A的負面情緒,他也毫無保留地將這些情緒傾瀉出來。
原本,大家還能出於禮貌聽一聽,後來發現他的負能量實在太驚人,漸漸地,也就沒什麼人願意理他了。
朋友圈和線下社交一樣,沒人願意看到長篇大論的吐槽抱怨。
儘管,步入中年,生活的壓力似乎如影隨形。
工作上的瓶頸、家庭責任、抱恙的身體……這些都可能成為一個人深夜崩潰的理由。
可是,當我們不加節制地在朋友圈訴苦時,這種行為不僅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還會因為訴苦的行為擴大自己的情緒。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朋友圈的公地屬性和這種私密的吐槽原本是相斥的。
偶爾發一發,真正在意你的人會發現你的異常,安慰安慰你。
可當在朋友圈吐槽抱怨成為一種習慣,只能將身邊愛你的人越推越遠。
更糟糕的是,總有那麼一些人,並不會同情你。
他們甚至會看你笑話、揭你傷疤,甚至你會被截圖成為他們所謂的“電子寵物”。
再者,抱怨的本質是對現狀的無能為力。
當我們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除了宣洩自己的情緒之外,更重要的是找出產生這種情緒的原因,並積極地改變現狀。
當一個人形成了吐槽抱怨的習慣,不僅身邊人不堪其擾,更有可能產生一種隱形的情緒暴力。
一旦他們期待從別人身上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讓渡了自己的主動權。
一旦別人無法達到他們的預期,他們便很容易苛責身邊親近的人,從而陷入一種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
抱怨是一種本能,不抱怨是一種修養。
當你對工作、人際關係感到沮喪時,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是否有哪些小事能讓你的情緒得到緩解。
如果你實在想要找人傾訴,小窗私發的方式好過在朋友圈大吐苦水。
畢竟,對於真正關心你的人來說,無論你是什麼模樣,都會接納你。
明裡暗裡地秀優越感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蓋茨比一擲千金的宴會場景。
價值不菲的豪宅、華麗的陳設、身份顯赫的男男女女,但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蓋茨比為了心中的一段不了情。
他用誇張的方式展示他的成功,用浮華的炫耀來吸引過去戀人的心。
可是,黛茜最終只是沉浸在那場幻夢一般的華麗遊戲裡,成了一個精緻的花瓶,並未成全他心中的愛情。
相反,他真誠的、一貧如洗的過去,更為吸引人。
日常生活中,在朋友圈秀優越感的大有人在。
其中包括但不限於炫富、炫耀學識、秀身材等等。
炫耀乃人之常情,可是,在朋友圈中大秀優越感,卻可能讓人覺得你過於自負,甚至產生反感。
畢竟,每個人的生活節奏和軌跡都不同,你的幸福可能正是別人的痛點。
此外,很多人秀優越感,往往有打壓別人的意思。
這種話裡話外、明裡暗裡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行為,可能會以一種比較隱蔽的方式出現。
可是,只要有這個意圖,炫耀就會變成讓人不爽的秀優越感。
人們對“凡爾賽發言”不爽的原因,也大致出於此。
保羅·科埃略曾說:“真正的優雅不在於你擁有什麼,而在於你如何看待自己擁有的東西。”
當你萌生炫耀的意圖的時候,不如將和別人攀比的心思,變成一種純粹的分享。
比如,你可能在工作上取得了某項小成就,與其故作謙虛地“凡爾賽”,不如大大方方地表達自己的喜悅。
這樣,真正關心你的人,會發自內心地祝福你。
那些心理陰暗的人,自然也能在這個過程中被篩選出去。
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願意在朋友圈看到正向的、積極的事物。
你謙遜、真誠、自律的模樣,能傳遞出平凡卻真實的幸福,也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不分場合地曝光隱私
電影《楚門的世界》中,男主角前半輩子都被暴露在鏡頭之下,被全國觀眾直播觀看。
小到穿衣吃飯,大到上學戀愛,他的情感、經歷,生活中的喜好和所有隱私,都被別人盡收眼底。
對於正常人來說,個人隱私被曝光是一件很難忍受的事情,楚門更是如此。
隨著生活中一系列怪事的發生,他終於發現了這個虛擬世界的秘密。
最終,他打破了“真空”,勇敢地走向了自己真實的人生。
按理來說,沒人願意讓自己的隱私成為別人的談資。
可是,朋友圈裡有一種人,卻總是反其道而行之。
他們不僅不分時間場合地曝光自己的隱私,也總把別人的私事到處宣揚。
比如,不打碼也不問別人意願的情況下,就把私人聊天記錄外傳,導致被傳的人很尷尬。
再比如,一些大家私下講出來的事情,他竟然作為朋友圈素材隨意發送……
這種喜歡曝光隱私的人,很可能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尋求別人的關注。
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事都適合在朋友圈發送。
尤其是涉及金錢、情感、個人信息的內容。
當然,從安全的角度講,孩子的照片、學校、家庭住址、朋友的職業、父母的資訊,也盡量不要往朋友圈發送。
人心的幽暗在於,你永遠不會知道這些會給你和你的身邊人帶來什麼麻煩。
曾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同學頻繁刷屏發自己和男友、家人的聊天記錄,一個小時內竟然發了七八條。
原來是她和男友吵架,隨之父母介入這件事,勸她和不太匹配的男友分手。
而她發在朋友圈的意思,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和理解。
可是,這在關係一般的朋友看來,最多也就是一個“戀愛腦”的女生夾在父母和男友之間的故事。
同情的情緒短暫出現后,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一種吃瓜的態度,並很有可能截圖傳播。
這樣,她一個一時衝動的行為,卻無意間讓自己成了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有百害而無一利。
為了避免事後後悔,在發佈之前,請三思。
如果你真的想要表達,可以選擇設置為僅自己可見,或是與親密的朋友分享。
寫在最後
人民論壇網曾發表過一篇文章,文中提到:“語欲勝人,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那些想要通過發朋友圈來刷存在感的人,本質上是一種對自我的不接納。
“言多必失,行多必過。”
當我們經歷了人間的風風雨雨,再回頭,刻骨銘心的一定不是那些糟糕的壞情緒、膚淺的炫耀和冗長的廢話。
而是愛、希望與溫暖。
餘生,願我們更加專注自己,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