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茂和陳佩斯搭檔的小品,是央視春晚上最早的語言類節目。
他們倆的作品,幾乎是和央視春晚同期出道,因此在當年觀眾心中,朱時茂和陳佩斯有著很高的群眾呼聲。
朱時茂和陳佩斯的搭檔是非常偶然的,但這或許就是命運的安排。
1983年,央視春晚播出第一年,那時候的朱時茂和陳佩斯誰都不認識誰。
朱時茂和陳佩斯,當時都是北京八一製片廠的小演員,但各自都有自己的專業強項。
陳佩斯因為形象問題一直沒有太好的發展,朱時茂雖然形象略勝一籌,但是事業也是不溫不火。
央視春晚播出后反響很好,1984年朱、陳二人所在的電影廠,就拿到了這一年春晚的演出任務。
廠里要求按部門上報節目,朱、陳二人自然也在任務之列。
1983年,央視春晚的節目都是錄製的,其內容形式也基本上是唱歌、跳舞或者朗誦,這是受到當時時代的影響以及硬體設施的限制。
朱、陳二人想要打破常規推陳出新,當然要有更好的創意,商量一番后他倆就決定演小品。
這就是,1984年央視春晚的小品《吃麵條》。
沒想到這個小品的播出,不僅給央視春晚舞台打開新世紀的大門,更讓朱、陳二人的事業走進了新紀元。
朱、陳二人被全國人民所喜愛,更讓全國的省市電視台紛紛發來邀請。
除了之後每年在春晚上露臉外,朱、陳二人還要忙著到全國各地參加演出。
另外,兩人的演藝事業也上了一個新台階。
朱時茂從1984年之後幾乎是腳不沾地,時常穿梭在各個影視劇組,有時候同時要拍好幾部戲。
朱時茂和陳佩斯搭檔之前,自己就已經出演了《牧馬人》,在1984年之後更是聲名大噪。
但陳佩斯卻因為在全國人民面前露了臉,被導演劇組記住了他的喜劇形象,在那之後陳佩斯出演了“二子兒”系列影視作品。
像《父與子》、《傻冒經理》、《二子開店》等都是同時期的影視作品,一時間,這兩人承載了全國人民所有的笑點。
朱時茂和陳佩斯的狀態則是,兩個人會用大半年的時間為春晚節目做準備,然而其餘時間就都各忙各的互不打擾。
但是因為總有共同的事業牽絆著,兩個人即便不見面也始終有聯繫,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告別央視舞臺。
1999年,在朱、陳二人和央視決裂事件發生的時候,所有人的關注點都在此時的事件上面。
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的緣起已經長達十年之久。
上面提到,陳佩斯和朱時茂在參加完1984年春晚后就紅起來的事實,1988年,陳佩斯受邀參加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錄製。
因為當時的節目是商業性的,現場觀眾是買了票進場的,但是即將上臺表演的陳佩斯,卻發現現場有電視台的錄影機。
然而,這是在演出前的合約裡,陳佩斯和主辦方明確定下來不允許的合約內容。
陳佩斯那次拒絕上臺演出,此後輿論風向突變。
所有人都以為陳佩斯耍大牌鬧脾氣,但沒人知道其中的原因,陳佩斯也從未主動說明。
直到後來楊瀾採訪陳佩斯時,才將這段陳年舊事重提。
但彼時的陳、朱二人已經結束了和央視的侵權案件,也離開了待了十年之久的央視舞臺。
從1999年之後央視的舞臺上,就再沒出現過這兩個人的身影。
朱時茂和陳佩斯同年同歲,如今都已經是年逾花甲的老人。
曾經種種辛酸往事都早已塵埃落定,對於這二人來說,現在都進入了該培養接班人的時刻。
朱時茂年輕時有接近十年的時間,過著和妻兒異國兩地的生活,分開的原因主要是朱時茂的獨子朱青陽的身體情況。
現如今,這位九零后也已經成為優秀的電影人,不僅是優秀的電影演員,同時還身兼製作人的重任。
朱青陽從國外回來后,積極投身於國內的影視創作,如今已經有多部作品問世。
值得一提的是,朱青陽從國外回來后,將二人所創作的《吃麵條》,重新加工二次創作,讓他們重新和觀眾見面。
時隔三十六年的經典節目,彷彿是新、老兩代藝術的接力。
此時的朱時茂也意識到,或許當年自己未能完成的藝術生涯,未來將由兒子繼續走下去。
陳佩斯和朱時茂相比,更增添了生活氣息,不演小品的陳佩斯,常年活躍在話劇舞臺上。
並且在兒子陳大愚成長起來后,決定帶著兒子為話劇事業貢獻自己力量。
話劇舞臺是磨礪演員的地方,任何想投機取巧,希望一夜爆紅的想法在這裡都無處落腳。
或許在陳佩斯心裡,也希望陳大愚能捨棄單純追求“紅”“出名”的心,而真正把演員當成是藝術去對待。
陳大愚也一直在陳佩斯的培養下,一直在踐行一位演員該完成的使命。
能夠和父親同時在一個領域內完成共同的事業,這或許也是一種別樣的父子之情。
朱時茂和陳佩斯在演藝道路上,曾經貢獻了很多藝術瑰寶,但這二人,始終沒有任何國家級的榮譽和頭銜。
陳佩斯平時更多地就像個尋常的老頭兒,陪伴家人、子孫,但他吊兒郎當的樣子唯獨在面對藝術時,卻顯示著異常的執著和偏執。
在二人心裡總想將最乾淨、寶貴的部分,留給電影、話劇以及觀眾們,至於紅不紅他們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