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400億的Lululemon,想靠中國男人翻身
更新于:2025-04-07 20:13:21

“瑜伽褲中的愛馬仕,淪為了運動界ZARA。”有人這樣評價。

 

說的正是Lululemon。

 

這些年,為了維持高速增長,Lululemon跳出女性和瑜伽褲的傳統標籤,盯上了男性市場和網球、跑步、休閒等其他品類。

 

價格是一如既往的高端。比如它的羽絨服,基本在3000元價位段。

 

可惜這些創新和努力,沒能讓它得償所願。

 

3月28日,Lululemon發佈了2024財年報告。當天其股價暴跌14.19%,市值蒸發約400億元人民幣!

 

核心原因是Lululemon的美洲大本營,表現太拉胯了——2024年,美洲地區營收僅增長3.9%。

 

唯一亮眼的是,Lululemon在中國市場又爆了。

 

2024年,中國市場的營收增長41.3%,是Lululemon全球增長最猛的區域。

Lululemon的CEO過去曾預測,中國將在2026年成為Lululemon的第二大市場。沒想到,這個預言在去年就提前實現了。

 

美洲地區持續降速,中國市場持續狂飆,讓Lululemon意識到必須抱緊新大腿,比如搞定下沉市場,以及搞定更多男性使用者。

 

但這條新大腿,也不是那麼好抱的。

美國辣妹,開始嫌棄Lululemon

2022年7月,Lululemon的市值超過阿迪達斯,成為全球第二大運動品牌,後來市值更是一度超過600億美元。

 

如今這個數位,已經接近於腰斬。

 

原因很簡單:Lululemon在美洲地區的套路逐漸失靈了。

 

Lululemon在誕生之初,瞄準特定群體的需求,提出“super girls(超級女孩/女性)”的群體概念,特指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經濟獨立、追求健康和高品質生活的現代女性。創始人甚至公開表示:“Lululemon的產品不是為喝碳酸飲料的人準備的。”

接著,Lululemon開發出“街頭技術運動風”路線,“運動+技術+街頭”的風格掀起了瑜伽褲外穿的個性風潮,到處都是它的免費移動廣告。

 

和“中產、女性、獨立”這類關鍵詞挂鉤的Lululemon,在美洲地區大殺四方,一度從中拿下超80%的營收。

 

很長一段時間,它的逼格吊打耐克阿迪:不僅更貴,還極少打折。

 

但最近幾年,Lululemon突然遭逢後院失火。

 

首先是被競品盯著打。

 

自從Lululemon爆火之後,美洲地區冒出了Alo yoga、Vuori等競爭對手,對著它騎臉輸出。數據顯示,大約90%的Vuori美國門店和84%的Alo門店,開在 Lululemon的0.5英里範圍內。

其中最猛的莫過於Alo,其CEO透露:自2019年起,Alo銷售額連續三年實現翻倍增長,還在2022年邁過10億美元大關。

 

Alo的崛起,總結就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Lululemon開創瑜伽社群文化,同時傳播明星、網紅的街拍。Alo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打造“Alo之家”,只對定向邀請的客人開放,同時也請了泰勒·斯威夫特等頂流輪番街拍。

Alo瑜伽褲的定價從98美元到138美元不等,也和Lululemon如出一轍。

 

其次是“super girls”的光環變黯淡。

 

Lululemon高管曾說:“被模仿是一種認可,不必為此煩惱。”

 

如果只是多了幾個做瑜伽褲的對手,當然可以從容應對。但如果賴以發家的理念和逼格被人超越了,恐怕就不能再淡定了。

 

Lululemon和Alo的此消彼長背後,其中有個原因是在一些人眼裡,什麼都賣、討好所有人的Lululemon不再符合“super girls”的定義。有人直接表示:現在年輕女生認為新品牌更潮更酷,而Lululemon是媽媽們穿的。

 

另外,做大做強的Lululemon,一舉一動也更容易被針對。比如過去兩年,它不止一次被國際環保組織指控不夠環保。

對於美洲大本營,Lululemon現在的態度是能維穩就算不錯了。

 

至於如何完成增長任務,他們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場,特別是中國。

 

後院失火之後,

花式“討好”中國

Lululemon在美洲地區變得不行,和它在中國市場的高速增長,都不是去年才突然開始的。

 

2023年,Lululemon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營收同比暴增67%,比去年還猛。

 

有數據顯示,Lululemon國內線下門店坪效一度達到每月每平方米12648元。坪效比它高的10個服飾鞋包類品牌中,除了始祖鳥,其他全是奢侈品品牌。

所以,Lululemon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也是早有預兆。

 

2023財年,Lululemon首次將報告業務從渠道劃分改為地區劃分:美洲市場、中國大陸市場和世界其他地區市場。

 

同年,Lululemon全球一半的新店都開在了中國大陸。

 

但要抱緊中國市場,不能只靠開店。Lululemon祭出了中西合璧的大招。

 

1、照搬成功經驗,維持逼格

 

在美洲地區,過去能體現Lululemon逼格的地方主要有這幾樣:“super girls”的理念、社群活動、高價、高端店鋪、明星網紅的支援。

 

這些打法,幾乎都被複刻到了中國市場。

 

比如組織社群活動,一群人一起做瑜伽。哪怕是跑到三線城市開店,這套吸引眼球的流程也是必不可少。

 

還有就是攻佔商場的黃金鋪位。現在Lululemon幾乎快和始祖鳥、薩洛蒙一起,成為國內商場的固定組合了。去年,在北京的時尚地標三裡屯,Lululemon更是開出了華北地區最大門店。

同樣在去年,Lululemon官宣賈玲為品牌大使,體驗了一把熱辣滾燙。有人誇它選對了人,也有人唱衰——

 

“瘦身成功後才選擇賈玲,Lululemon是在背刺‘不完美的女性’。”

 

2、入鄉隨俗,該低頭時就低頭

 

比起照搬海外的成功經驗,更重要的是入鄉隨俗。

 

Lululemon中國總經理曾表示:高達35%的中國銷售額,來自為中國市場量身定製的產品。

 

不過,最有效的還得是性價比和下沉。

 

過去Lululemon價格極其堅挺,但去年618,它的天貓旗艦店中,某些款式和顏色的瑜伽褲售價降至四五百元。與此同時,它還走進了線下奧萊門店,和其他品牌的尾貨混到了一起。

 

過去的線上精力,Lululemon主要放在“公眾號+官網+淘天”等私域建設,去年開始進攻抖音電商,讓更多下沉市場的使用者知道Lululemon。為了避免不同電商管道打架,還按照管道特性做了分工:在淘寶賣經典款,在抖音推新品。

 

過去的線下精力,重點是一二線市場,現在開始越來越重視三四線市場。今年,Lululemon計劃新增30家三線門店,重點佈局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強縣。

一線中產和縣城貴婦,Lululemon是一個也不想放過。

 

Lululemon,需要克制貪婪

儘管過去兩年在中國市場高歌猛進,但Lululemon還是不能大意。

 

一方面,它曾經寄予厚望的新業務,至今沒能支稜起來。

 

特別是男裝業務,本就是傳統運動品牌的競爭紅海,Lululemon想要分一杯羹十分吃力。

 

10多年前,Lululemon就已進軍男裝市場。為了吸引男性使用者,它在海內外下了不少功夫。比如,簽下了F1傳奇賽車手路易斯·漢密爾頓、中國首位 F1車手周冠宇,還在北京開設了中國首家男裝獨立門店。

 

Lululemon把男裝看作是第二曲線,但又事與願違。

 

2019年,男裝業務的佔比就已經是23.5%。2024年,這個數位只提升到了25%。

 

而且這些男性使用者,還不一定認可Lululemon。Lululemon之前做過一個官方調查:公司的男裝銷售額中,有60%都來自於他們的生活伴侶種草后的推薦。

也就是說,自發購買Lululemon的男性使用者並不算多。

 

另一方面,Lululemon的主業深陷內憂外患中。

 

外患很好理解。在中國,各種平替和大品牌的競品紛紛冒出來,直接搶走Lululemon瑜伽褲的蛋糕。有商家甚至聲稱,可以以280元的價格提供與原價1080元相同的產品,並聲稱可以達到“混入專櫃”的程度。 

 

去年618年期間,天貓健身褲熱賣榜單中,排名前四的分別是斐樂、VFU、GIGT和迪卡儂,把Lululemon擠了下去。

更值得警惕的是內憂。

 

去年5月,Lululemon的首席產品官離職,繼任者曾擔任李維斯設計副總裁、阿瑪尼Jeans全球研究主管。前者的設計理念是“專注女性”,後者則一直在男裝設計領域打轉。

 

或許是巧合,但很快Lululemon在最拿手的領域失手了。

 

去年7月,Lululemon推出了基於全新面料Breezethrough的緊身褲,沒想到遭到了海量差評。許多消費者反應,這條褲子突出了她們不太好看的臀部線條和突出的小肚子。最終這個新品在上市一個月後就被叫停銷售。

除了設計問題,貴得離譜的Lululemon還時常被吐槽質量問題。

 

在國內,Lululemon關聯公司露露樂蒙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因“以次充好”等產品質量問題被處罰過3次。在小紅書等平臺,“起球”等問題也被消費者翻來覆去地說。

Lululemon如今的問題,用創始人奇普·威爾遜的話說:都是“不務正業”惹的禍。

 

“把品牌做寬很容易,但對品牌的基石消費者來說沒有意義,這些人才是意見領袖。當他們放棄了這個品牌,其他人也會離開,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

 

前幾年Lululemon發展得如火如荼,沒有誰理會這個已經被趕出公司的創始人說了什麼。但這兩年,增長放緩、市值大跌,創始人的批評顯得無比扎心。

 

過去高速增長掩蓋了一切問題,現在Lululemon是時候記起創始人的另一個提醒——

 

“創新停止了,失敗就在前面等著你。”